院子里张灯结彩,十几张八仙桌整齐排开,红色的"福"字贴满了门窗。我站在自家门口,手搭凉棚望向村口的小路,心中忐忑不安。
"妈,你说村里人会来吗?"我回头问正在厨房里忙活的母亲。
母亲擦了擦额头的汗,眼神闪烁:"来不来无所谓,咱们自家人热热闹闹就行。"
今天是我父亲70岁大寿,按照农村习俗,古稀之年是大喜事。我从城里请了假,提前三天回来筹备,请了村里最好的厨师,买了上好的烟酒糖果,摆了二十桌酒席。邀请函早早地发到了村里每家每户,可到了约定的时间,除了我请来的帮厨和几个远房亲戚,竟然一个村民都没来。
厨师老王一边忙着切菜,一边忍不住小声嘀咕:"老陈家今年都办了几回酒席了?清明节摆了,五月立了新坟又摆了,八月儿子考上大学还摆了...村里人都吃腻了..."
![]()
我心里一紧,装作没听见。父亲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穿着我给他买的新唐装,笑容勉强,眼神却不断地往门外瞟。
七十年的光阴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今天这皱纹里似乎盛满了失落。
小时候,父亲在村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作为生产队长,家里常常热闹非凡,村里有事无事的都爱往我家跑。可如今,他的大寿却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就在这时,村支书李大爷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进了院子。父亲眼前一亮,赶紧起身相迎。
"老李,你来了!"父亲声音中掩饰不住的欣喜。
李大爷却站在院子中央,面色凝重:"老陈,我是代表村委会来说几句话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预感到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李大爷清了清嗓子,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母亲从厨房探出头,几个帮厨也停下了手中的活。
"老陈啊,大伙儿让我来问问,你这一年办了多少次酒席了?"李大爷直截了当地说,"村里人都记着呢,今年你家办了四次大酒席了吧?"
父亲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这...这不都是大喜事嘛..."
"村里人都说了,你家这是借酒席讨人情,搞攀比。"李大爷叹了口气,"大伙儿一合计,今天就不来了,让你好好反思反思。"
父亲如遭雷击,踉跄着后退了一步,幸好我赶紧扶住了他。
"大爷,"我忍不住辩解道,"我爸过七十大寿,这是传统,怎么能说是攀比呢?"
李大爷摇摇头:"小兰啊,你在城里住久了,不知道村里这些年的变化。现在国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村里早就定了规矩,一家一年最多办一次酒席。你爸今年已经办了好几次,大伙儿都有意见。"
我这才明白为何没人来赴宴。看着满桌的菜肴和空荡荡的座位,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父亲缓缓坐回太师椅,眼神黯淡:"是我错了,不该这么铺张..."
"爸,"我蹲在父亲面前,握住他粗糙的手,"你不用自责,这是我的主意,我只是想让您风光一次..."
父亲摇摇头,眼里泛着泪光:"我这辈子在村里生活,最看重的就是面子和人情。可我没想到,这些年我为了面子,反倒失去了乡亲们的心..."
这时,院子外突然传来嘈杂的说话声。我抬头一看,竟是村里的几位老人缓缓走了进来。
"老陈,"为首的王大爷说道,"我们商量了一下,你七十大寿,我们不能不来。但有个条件,今天这顿饭,要简简单单,不能铺张浪费。"
父亲眼中重新燃起了光彩,激动地站起来:"好好好!听你们的!"
母亲赶紧招呼大家入座,我连忙去厨房告诉厨师少做几个菜。原本计划的二十桌变成了三桌,但气氛却比预想中要热闹许多。
饭桌上,王大爷絮絮叨叨地讲述着村里的变化:"现在国家提倡新风尚,咱们村去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专门管这些事。不是我们不讲人情,而是大家都过得不容易,攀比之风一起,谁家都吃不消啊。"
父亲频频点头:"是我糊涂了,被老一套的观念绊住了。"
"你儿子考上大学,立新坟祭祖,这些都是好事,但没必要每次都大操大办啊。"李大爷补充道,"适当表示一下就行,何必搞得乡亲们都有压力呢?"
我这才明白,父亲一年多次摆酒席,看似是他的光彩,实则给村里人造成了负担。在农村,人情往来是双向的,今天你来我家吃酒,改天我也得去你家随份子,一来二去,大家都疲于应付。
饭后,几位老人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一幅写着"福寿安康"的字画,几包茶叶,还有亲手缝制的寿衣。父亲接过这些朴素的礼物,眼眶湿润。
"这些比金银财宝都贵重啊,"父亲哽咽着说,"是我钻进了死胡同,总觉得摆酒席是为了面子,却忘了真正的人情不在于排场大小..."
临走时,王大爷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老陈啊,你在村里一辈子,大家都敬重你。但时代不同了,咱们得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啊。"
送走了客人,夜幕降临,院子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父亲坐在月光下,若有所思。
"爸,"我倒了杯水递给他,"您别难过了。"
父亲接过水杯,微微一笑:"我不难过,反而感到轻松。这么多年,我总觉得要在村里有面子,就得大操大办,却没想到这反而让乡亲们疏远了我。"
"人这一生啊,"父亲继续说道,"到了晚年才明白,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攀比和面子,而在于简单和知足。"
母亲在一旁插话:"你爸这几年跟着那些老习俗转,一年到头忙着操办这些酒席,把家里积蓄都花得差不多了。其实啊,钱省下来给孙子买点好东西,或者我们两个出去旅游一趟,不比这强?"
父亲点点头,眼中透着释然:"我明白了,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第二天一早,我帮父亲写了一封信,贴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向全村人道歉,表示今后一定遵守村规,不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没想到这封信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专门来家里看望父亲,表示理解和支持。
临回城前,我看到父亲站在院子里,望着村口的方向,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他似乎在这次冷清的寿宴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爸,我下个月休假再回来看您。"我抱了抱他瘦削的身体。
"好,"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到时候咱们一家人简简单单吃顿饭就行,不用大操大办了。"
回城的路上,我回想起这次经历,心中有了新的领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似乎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情与幸福。或许,正如父亲最后所悟到的那样,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坦然。
风俗在变,人心不变。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我们才能在新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天的酒席虽然冷清,但对父亲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觉醒与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