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近期浏览国际财经动态,一个高频词汇反复浮现——去美元化。
3
这已不再是早年间边缘化的设想,而正演变为一场静默却广泛的全球性趋势:亚洲经济体探索本币结算机制,美国传统盟邦悄然变更贸易计价货币,资源输出大国则直接绕开美元链条。
4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各国在长期依附美元体系后,对货币主导权的重新审视与战略调整。一场重塑国际金融秩序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5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国家选择脱离美元轨道?实现全面去美元化又需要多长时间?
![]()
6
从“试水”到“破局”
7
去美元化的最显著迹象,体现在一次次跨境交易的实际操作中。
8
2023年7月,印度正式启动卢比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新机制。尽管初期应用场景有限,但这标志着一个长期依赖美元支付能源和原材料费用的大国,首次将“减少美元依赖”列为正式政策方向。
9
更令人瞩目的是澳大利亚的举动。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它在今年首度以人民币完成铁矿石出口结算。
10
铁矿石是其核心出口商品,过去数十年几乎全部采用美元定价。此次转变,意味着在美元传统主导领域撕开了一道实质性缺口。
11
真正赋予去美元化进程突破性意义的,是俄罗斯的战略转向。
![]()
12
作为占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出口约六分之一的能源强国,俄罗斯曾深度嵌入美元结算网络,直到因地缘冲突被排除出SWIFT系统,并面临超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被冻结的命运。
13
这两项打击彻底瓦解了“美元资产绝对安全”的共识,也令俄方彻底丧失对现行美元体系的信心。
14
在外部压力下,俄罗斯建立自主清算平台,截至今年6月,已有来自12个国家的70家金融机构接入该系统。
15
尤为关键的是,俄方在最近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上宣布,将启用人民币结算天然气出口。
16
这意味着印度、土耳其等主要能源进口国无需再经由美元中介即可完成交易,为非美元路径提供了真实可行的操作范例。
![]()
17
类似的实践正不断涌现:巴西今年与中国达成协议,允许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与雷亚尔直接结算;东南亚部分国家在跨境电商领域也开始试点本币或人民币支付。
18
这些举措单独来看影响有限,但串联起来便显现出清晰图景:各国并非意图颠覆美元地位,而是致力于打破单一货币依赖。
19
没有国家愿意因国际政治变局导致资产瞬间冻结,也不愿因美联储政策变动而被动承受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
![]()
20
美元霸权的“裂痕”
21
全球范围内推动去美元化的深层动因,源于美国自身对美元信用的持续侵蚀。
22
近年来,美方一系列操作严重动摇了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任根基:先是单方面冻结阿富汗央行海外资产,继而又对俄罗斯巨额外汇储备实施限制措施,甚至公开宣称“不偿还合情合理”。
23
须知,美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根本在于“可信赖”——人们相信持有美元资产具备安全性与自由流动性。
24
如今美国将金融工具武器化,频繁以“冻结账户”作为外交施压手段,无异于亲手拆除支撑美元霸权的基石。
25
更令多国难以承受的,是美国周期性的货币政策外溢效应。
![]()
26
疫情期间,美国大规模释放流动性,印钞规模接近此前四十年总和;随后为抑制通胀又急速提升利率,导致美元汇率强劲上扬。
27
这种“先放水再抽水”的操作模式,使其他国家深受其害:美元升值迫使各国用更多本币购买能源和粮食,加剧国内物价上涨。
28
对于背负大量美元债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本付息成本骤增,斯里兰卡便是典型案例,最终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国民经济濒临瘫痪。
29
即便是美国盟友也难忍此类“收割”行为。今年上半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1.06万亿美元降至9677亿美元,减持幅度近10%。
![]()
30
欧盟、英国、日本及韩国也在稳步出售美债,其中土耳其行动最为坚决,抛售力度之大使其退出美国主要债权国行列。
31
盟友们的“用脚投票”传递出明确信号:过去追随美元,是因其兼具稳定性与收益性;如今既无法保障资产安全,又常带来系统性风险,自然促使各国寻求自保之道。
32
这种信任流失远比结算份额变化更具破坏力,因为它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元的合法性基础。
![]()
33
替代货币的现实门槛
34
必须承认,尽管去美元化势头增强,但短期内美元的核心地位仍难以撼动。
35
当前美国在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科技创新等方面依旧领先全球。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虽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50%以上。
36
根据最新数据,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在去年第三季度回落至58%,创下26年来最低水平,但欧元仅略高于20%,其余货币占比更低。
37
换言之,现阶段尚无任何一种货币具备独立接替美元职能的能力。
![]()
38
若未来真有货币能够挑战美元地位,需满足多项严苛条件:
39
首要前提是发行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并保持相对中立立场,避免像美国那样将货币工具政治化,否则难以赢得广泛国际信任。
40
其次,该货币本身必须具备高度稳定性,发行国需具备坚实的国家信用,杜绝随意增发货币或非法冻结他国资产的行为,这是建立全球信心的基本前提。
41
此外,发行国应是能源与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对原油、天然气等关键资源存在巨大需求,才能形成稳固的货币—能源联动机制。
![]()
42
更为重要的是,该国需具备完整且抗压的产业链体系,能够在遭遇技术封锁或贸易制裁时维持经济运转,防止被轻易“断链”。
43
同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积累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让全球企业与金融机构愿意接纳并习惯使用。
44
综合评估,当今世界唯有少数国家具备上述潜力,而其中一国正逐步获得多边认可,成为跨境交易中的新兴主流选项。
45
然而,要完全取代美元,不仅要在结算功能上实现替代,还需构建足以抵御美国金融冲击的韧性体系。
46
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耗时漫长,伴随巨大不确定性,预计几年内难以实现全面突破。但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议程。倘若美国继续透支信用、拒不修正政策偏差,美元的长期命运或将注定走向衰落。
![]()
47
结语
48
回顾当下局势可知,单一货币全面取代美元的可能性极低。未来的国际货币格局更可能呈现“多极化”特征:美元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但人民币、欧元乃至区域性货币将在各自经贸圈层中承担更大责任。
49
这种多元化格局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推动全球金融体系趋向平衡的关键一步。各国不再被迫仰赖单一货币,从而减少外部政策传导带来的冲击。
50
这或许才是去美元化进程背后的真正价值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