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0月19日,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及2024年度资助项目,入选“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第九届老舍戏剧节,由黄盈执导的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巡演首站三场演出,在天桥艺术中心落下帷幕。
从三面观的小剧场沉浸式版本,延展到镜框式的大剧场版本,《我这半辈子》在舞台设计上的进阶和变化一目了然。数块边界明了又锋利的几何背景板竖立在舞台上,一棵高大的树立于其中,亦带来坚硬又孤零的气息。
![]()
《我这半辈子》此次延展到镜框式的大剧场版本。 摄影:周毅然
《我这半辈子》大剧场版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了故事中两个重要城市——北京、伦敦两地的典型建筑风貌,鲜明形象中又不乏抽象的意象,形成了影影绰绰的视觉层次。线条本身的“尖锐”属性,也暗合了剧中主人公参照的原著人物老舍先生的文字风格。故事中的“烟火气”,则体现在两处舞台设置上:其一是垂下的纱帘幕自由地展现出各种城市风貌与相关故事元素。其二便是舞台上的那棵树。舞美设计李彪表示,“北京题材的戏,我绕不开这棵树,是冥冥之中的感觉。”在他一直以来的感受里,老舍先生就如这样一棵树,“孤独……又有生生不息的感觉,虽然是一棵冬天的没有树叶的树,周围环境也很寒冷,但树立在那里,是又孤独又温馨的。”
除此之外,舞台地面也由过去的雪地变成了石板地。石板形象参考了“圆明园”的石头形制,隐喻着“石头很顽强,虽然被摧残过,但是它依然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台前几盆老舍先生最爱的菊花,也依旧开得繁盛。
![]()
大剧场版本舞台地面由过去的雪地变成了石板地。 摄影:周毅然
七个演员游移穿梭在舞台之上,一共饰演了二十余个角色,共造出了一个北平民国时期的众生图景。男主角常顺,姓舒,北京人。底层旗人之后,生于小年夜,出身寒微。常顺极幼时,父亲因战乱而死。清末民初,乱世纷纷,常顺母亲独自操劳,坚忍持家,一家坎坷度日,生活极为拮据。生活虽困顿匮乏,但常顺不缺温暖与关爱,性格纯良正直,自强不息。后又经异国漂泊、职场迷茫、内心挣扎之种种,回首往事,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早在身边萦绕,终于不再拘泥于“小我”,找到了更高远同时也更有“温度”的人生目标。
![]()
《我这半辈子》造出了一个北平民国时期的众生图景。 摄影:周毅然
首演结束后,第一次饰演舒常顺的演员邢凯程在谈及从主人公身上得到的力量时表示,“我发现小年(舒常顺)身上有太多经历和烦恼和自己有一些相似,这让我很动容——原来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与现在年轻人的迷茫好像都差不多。”他本人与剧中的舒常顺同处青年时期,有相似的困惑——“小年很让我佩服的是,他很有思考,敢于去纠正当下,总结经验然后又能大步地向前迈。”
对此导演黄盈表示,“在通往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寻找自我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因此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当你已经笃定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通过创作《我这半辈子》这部作品,黄盈更加坚定地认为,“寻找自我”这件事实则是一个“毕生的功课”“不断地修炼”:“它不是一次战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像没有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问题之门。也正因为此,寻找自我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总是要‘脱一层皮’的。”同样在面对困境时,依旧有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勇气。对此黄盈解释道,这个词听起来虽然有点“老生常谈”或者“抽象”,但当我们投入到具体的生活中的时候,会在每一点小事里体会到“勇气”的意义。最后,导演黄盈还是提到了《我这半辈子》中的一句台词——亦是出自老舍先生散文作品《宗月大师》:“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
![]()
《我这半辈子》巡演首站三场演出,在天桥艺术中心落下帷幕。 摄影:周毅然
据悉,北京站演出结束之后,该剧还将陆续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戏剧厅、顺义大剧院和天津大礼堂中剧场展开巡演。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杨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