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划定方向、明确任务。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蓝天答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中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所强调的,“建设美丽蓝天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揭示了大气污染治理不仅是一场环境攻坚战,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民族永续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
当“十四五”征程迈向收官,“十五五”蓝图即将铺开之际,我们有必要系统回顾治理之必要性,并前瞻性地探索包括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在内的创新科技,如何在巩固室外治理成果的同时,为构筑“最后一公里”的室内呼吸防线发挥关键作用。
一、大气污染治理的多维必要性
![]()
大气污染治理的紧迫性与战略性,根植于其对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体生存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其必要性远超越环境层面,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多维特征。
1、生命健康与民生福祉的底线要求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绝对刚需。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大气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其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肺癌)、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乃至出生缺陷的关联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PM2.5因其粒径微小,能携带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穿透人体肺泡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全身器官造成持续性损害。臭氧污染则会对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加剧炎症反应。因此,治理大气污染,直接关乎亿万国民的生命健康权与基本生存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就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是提升全民幸福感、安全感的核心举措。
2、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治理大气污染,倒逼着我国进行深刻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一过程虽然在短期内伴随阵痛,但长远看,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被雾霾笼罩的城市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和高附加值产业;由环境污染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将吞噬巨大的社会医疗资源。因此,蓝天白云、洁净空气已成为新时代下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和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是吸引投资、留住人才、激发创新的重要资本。
3、国家形象与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体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跨国境污染问题上的态度与行动,始终备受世界关注。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的卓越成效,有力提升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治理经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中国对本土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本身就是对全球生态安全的最大贡献。通过兑现“双碳”目标承诺,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决心与担当。
4、生态安全与代际公平的长远保障
大气污染不仅危害人体,还会导致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得局部问题演变为区域性问题。治理大气污染,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行动。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常在、青山常绿、绿水长流的美丽家园,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是实现代际公平的伦理要求。
二、等离子体技术的角色定位
![]()
在宏观治理成效卓著的背景下,一个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领域——室内空气质量(IAQ)治理,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人们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战场”之一。而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正是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创新解决方案。
那么,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是否有利于大气污染治理,特别是室内空气质量的提升?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从宏观(区域、城市)到微观(建筑、室内)的完整链条。室外治理为室内环境改善创造了基础条件,但无法完全替代室内净化。原因在于:
1、渗透与残留:即使室外PM2.5浓度下降,污染物仍会通过门窗缝隙、人员活动等途径进入室内。
2、室内污染源:装修材料、家具会持续释放甲醛、苯、TVOC等化学污染物;人员活动会产生细菌、病毒、二氧化碳;烹饪、吸烟等行为也会产生大量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3、密闭空间的特殊要求:在医院、学校、地铁、机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有极高要求,这超出了传统大气治理的范畴。
因此,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室内终端净化技术,是对宏观大气污染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面向终端的补充与延伸。它致力于解决室外治理难以触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共同构成一个从天空到房间的完整空气质量保障闭环。
三、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的作用机理
![]()
等离子体,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是由电子、离子、自由基和中性粒子组成的电离气体。通过人工施加高压电场,可以使部分气体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富含活性物质的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正是利用这些活性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效应,实现对空气中多种污染物的高效、广谱清除。
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对颗粒物的物理去除——高效除尘
等离子体区域会产生大量带电粒子,当携带着PM2.5等颗粒物的空气通过时,颗粒物会迅速荷电。随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这些荷电颗粒物被吸附到带有相反极性的收集板上。相较于传统滤网式的机械过滤,此技术具有风阻小、能耗低、无需频繁更换耗材的显著优势,能高效去除空气中的粉尘、烟尘、花粉等固态颗粒物,直接改善室内空气的物理洁净度。
2、对微生物的生化灭活——彻底消毒
这是等离子体技术最核心的优势领域。其灭活机制是多途径、协同作用的:
(1)、细胞膜击穿:等离子体中产生的活性氧/氮物种(如O₃, •OH, NO•等)具有强氧化性,能直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或病毒衣壳的脂质与蛋白质结构,导致其结构崩解、内容物泄漏。
(2)、遗传物质损伤:等离子体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直接破坏细菌的DNA/RNA链,使其失去复制与致病能力。
(3)、蛋白质失活:活性粒子能氧化酶蛋白和功能蛋白中的关键氨基酸,导致其代谢功能障碍,从而“饿死”或“憋死”微生物。
这种多靶点的攻击方式,使得微生物难以产生抗性,实现了广谱、快速的消毒效果,对于防控流感、结核等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以及在医院中控制院内感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对气态污染物的深度分解——化学净化
对于大众最为关注的甲醛、苯系物等装修污染,以及油烟、烟草味等异味,等离子体技术展现了其深度化学氧化能力。
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是自然界中氧化能力最强的物质之一,它能将甲醛(HCHO)最终分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同样,对于复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子,活性粒子可以打断其化学键,将其降解为小分子无害物质,从而从根源上消除异味,而非简单地用香味掩盖。
这一过程实现了对气态污染物的矿化(即彻底分解为无害无机物),避免了传统活性炭吸附存在的“饱和后二次释放”风险。
四、协同未来:技术应用与政策展望
![]()
尽管等离子体技术优势显著,但其健康发展仍需与国家的宏观治理战略同频共振。
1. 与“协同控制”战略契合:“十四五”强调PM2.5与臭氧的协同控制。先进的等离子体技术通过优化设计,已能有效控制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量臭氧,使其远低于安全限值,避免了二次污染,完美呼应了“协同控制”与“科学施治”的原则。
2. 杜绝“一刀切”,鼓励技术创新:在政策层面,应避免对技术路线的简单限制,转而建立基于性能和安全的更高标准,鼓励像等离子体这样低能耗、高效率、无二次污染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这正符合“改革创新”与“杜绝‘一刀切’式治理”的指导精神。
3. 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大局:在“十五五”期间,随着法规标准、政策机制、监测执法三大能力的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有望逐步建立和完善。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作为提升公共场所和家庭室内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其应用场景将更加广阔,为“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筑牢室内健康的基石。
五、结语
中国的蓝天保卫战,是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生产到生活、从室外到室深的全面变革。大气污染治理的深远必要性,决定了这场战役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而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以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守护室内呼吸健康的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宏观治理成果向民生领域延伸的“放大器”,更是构建全域、全时健康空气环境的关键拼图。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持续深化结构转型与依靠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中国的天空将更蓝,国民的每一次呼吸,也将更加清新、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