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茶之心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唐朝时福州市面上有什么茶,福州人又是怎么喝茶呢?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陆羽《茶经》里提及的“方山露芽”以及毛文锡《茶谱》里说的“柏岩”。显然,方山露芽、柏岩是唐代福州知名度最高的两款茶。
文献载,福州“初制研膏,再造蜡面”,意思是福州最早的茶类是研膏茶,采用的是蒸青法,后来又折腾出蜡面茶。
什么是“研膏”“蜡面”?
这就要说到唐代时福州的制茶技艺了,而谈论制茶,必须先从一个人谈起,这就是常衮。
![]()
常衮这人很了不起,对福建开化的贡献难以估量。他是京兆人,天宝(742—756)末进士,自幼书读得好,长大官当得好,从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直抵相位,后加银青光禄大夫。
建中元年(780),杨炎为相,起用常衮为福建观察使。在福州任职时,常衮大兴文教、广设学塾、奖掖士子,福州子弟进士及第者开始猛增,乃至于唐末福州已经被称为“文儒之乡”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常衮在福州任上鞠躬尽瘁,福州百姓感恩其德,为其立祠以祭。清道光年间重修常衮墓时,立表勒字“兴闽文学”,盛赞常衮在福建“口碑千古”。
张瞬民《画墁录》载,常衮任上“蒸焙而研之”,即既蒸又焙,推出研膏茶。
制研膏茶技术在南唐时就已经出现,唐代饼茶制造有研膏(压膏)和不研膏(含膏)之分,研膏即捣后榨去部分茶汁,而不榨去茶汁即谓不研膏。“研”是蒸之后的一道工序,主要功能就是去掉茶汁的苦涩味,然后再拍打制成团饼。
研膏茶在宋代继承下来了,《宋史·食货志卷183》记述“唯建、剑二州既蒸而研”。
![]()
唐末,进士徐夤归隐闽中,与王审知、王延彬叔侄过从甚密,有《谢尚书惠蜡面茶》一诗: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该诗中,蜡面茶的制作时节、外包装、品饮程式、茶具都有体现,从中还不难看出,徐夤品饮蜡面茶的程式是唐代流行的煎茶法。
![]()
但茶为什么称为“蜡面”?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说,盖因“乳泛汤面,与溶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
从文献记载看,其具体制法:采摘上好嫩芽,碾细,与龙脑等香料相掺,调膏油,装在模子中制作成饼状,候干,再以香、膏油涂饰其面,乃始成。
除了研膏、蜡面以及南唐时出现的京铤外,史料中没有太多福州茶叶在唐代时的制作信息。但实际上,这幅图景也非空白。
关于唐时茶叶的采摘、制作的最高、最规范的水准,《茶经》已经描述很清晰了,例如制作茶叶程序:
“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这是典型的蒸青制茶法及规范,而福州的制茶技艺是从中原传入的。
![]()
唐、宋、元都采用蒸青法制作茶叶:蒸气杀青,不发酵,保持茶的绿色。明朝时制茶技术大变革,逐渐以炒代蒸,并最终定型,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果你还知道哪些福州人的喝茶趣事
迎来评论区留言分享
欢迎大家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喜欢茶文化的人看到。
和一群热爱茶文化的朋友交流学习,和有知识有趣的人一起学习。
识别二维码,加入交流群。
商务合作约茶微信:744373898(主营福建茶,以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花茶为主,品类覆盖全面。同时提供定制礼品服务。)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