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艺术家石虎(1942-2023)是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有影响的一位大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以《非洲写生》系列驰名艺坛,也与海派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后不断创新,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在石虎辞世两周年之际,作为上海美专的传承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近日专门举办“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与学术研讨会,通过《信天游》《白裳》等近百件代表作及其手稿、自制孔雀毛笔,阐释了艺术家石虎在绘画之外对于现代书法的探索与“书不在法”的艺术理念。
![]()
今年1月,上海海派艺术馆曾以18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一系列石虎晚年巨作,在中国艺术界引发反响。“石虎与海派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上海为期两个月的石虎展览中,我们动用了1800平方米展厅,展期两个月时间,史无前例,吸引了8万人次参观,甚至有不少观众专程从外地乃至国外赶来,足见其艺术影响力。”上海海派艺术馆执行馆长张建华说,无论是上海展出的石虎先生的画,与南京展出同的书法,都是相通的,石虎本质上是一位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其创作根植于原始而纯粹的艺术本源。他的艺术成长历程,恰是一部见证艺术家信仰与创新的生动历史。
![]()
![]()
石虎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展览,首次呈现了一批石虎自制孔雀毛笔,与展墙上那些率性恣肆、墨象淋漓的石虎书法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话,也呈现了他对中国书法的追溯。展览现场,那些形制奇特的毛笔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与墙面上奔放的墨迹相互映照。
这些毛笔是石虎艺术探索的物质起点,也是他“回到造笔之初”理念的生动体现。展览中的第一板块就是造笔,传统制笔讲究“尖齐圆健”的实用标准,而石虎却反其道而行——他突破“尖齐圆”的束缚,采用孔雀毛等制笔,形成不可控的效果。一直研究中国书法制笔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朱友舟在展览现场感慨道,石虎追求“健”,但通过突破传统制笔规范,创造出了丰富的线条效果。
对这种工具革新的意义,不少学者认为体现了石虎“回归造笔之初”的理念:唯有改变工具,才能解放笔法,进而展现当代人对线条与空间的独特理解。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划者表示,选择以“石虎书”而非“石虎书法”命名展览,正契合了艺术家不愿被传统名词定义的立场。然而在展览现场,一些展柜中的手稿其实正呈现了石虎对传统书法的深厚功力,从中可以看到从“二王”、颜鲁公以及汉魏书法的影响。
而在墙上的巨幅书法中,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海念》《卉毫》《烛纸》等作品,一些字几乎不可辨识,然而其气势与力量以及一种生命的挣扎却清晰可见,可以看到石虎的“两个回到”理念——回到“造笔之初”和回到“造字之初”,构成了他艺术道路的两大支柱。
![]()
开幕式当天,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专门举办“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学术研讨会,分别围绕“内部、边界、局外——‘石虎书’的生长方式”和“线条、心性、象外——‘石虎书’的生长及其对中国现代艺术转型的启示”两个话题,邀请文化界艺术界学者展开讨论。
“我们在策划中刻意避免使用‘书法’或‘书写’等传统名词定义本次展览,也是希望为观众打开更自由的解读空间,感受石虎心中那份自由生长的力量。”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第一场研讨会主持人林书传说。
主持第二场学术研讨会的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表示,“生长”是理解此次展览的关键词之一,石虎的手稿与墙上极具当代性的书法作品在展厅中并置,既可看到石虎面对中国文化的虔诚,也呈现了他艺术的开张与创新,其间正可以看到一种“生长性”。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围绕“石虎书”的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核展开探讨,从书法与绘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处,追问其艺术的生长方式与生命力,并认为,“石虎书”并非单纯的书法实践,而是一种关于造字、造形与造意以及现代艺术的探索。
此次展览将延续至2025年10月30日。
原标题:《从上海到南京,石虎系列展呈现中国艺术的探源》
栏目主编:迟腾
文字编辑:李君娜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徐艳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