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医生在网曝称:“科室一半人去送外卖了。我是科室资历最低、职称最低的医生,科室7个医生,已经4个人去送外卖了。一个月四五千,已经养不起家庭了。”
![]()
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这一兼职现象,莫衷一是。甚至也有一些医生同行,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有空兼职,说明工作量不大,工作压力不大,工作时间不多,还搬出他们当地卫健委主任的话:“年轻人不要那么看重钱,要多奉献!”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网络段子。
一女孩把新买的iPhone12放在钢琴上,她同学看到后说:真能装,放这么显眼的位置。
女孩笑了笑说:我弹着80万的钢艺,你却只看到一个7千块钱的手机。
女孩的妈妈对女儿说:你住的5千万的别墅,却眼里只有钢琴。
女孩的爸爸对妈妈说:你享有身价10亿的老公陪着,却眼里只有个破别墅。
领导对我们说:你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眼里却只有破工资。同志们,注意格局。
一个笑话而已。大家看后一笑而过就好,别想太多,对情绪不好。
说实话,最近几年,特别是疫情之后,想干副业的医生,不在少数。
但下班之后,真正干起了副业的医生,却还是少数。
之所以下班之后真正干副业的医生是少数,那是因为,对大多数医生来说,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时间、体力和精力,而是面子。是能不能放下自己看似高贵的职业面子。很多医疗职场人出现心理疾病,就是因为面子在作怪。如果能放下身段,放下面子,我敢肯定,想干副业、改善生活的医生,一定还是会大有人在。
对于那位卫健委主任说“年轻人不要那么看重钱,要多奉献!”,老叶认为,有失偏颇,缺少温度。年轻人不是看重钱,而是一纹钱,难倒了好医生。
生活不易,医生曾经读书时的理想和无忧无虑已远去,现在过的才是现实生活。
当下,医生的工资并不太高,和目前的工作量不匹配,再加上不少公立医院亏损,降薪潮一波又一波,为了增加收入,有医生就不得不干起了兼职,补贴家用。
不过,老叶还是觉得,作为一名医生,第一要务就是专心治病救人,人命关天的事,不可三心二意。如果一个医生上午在手术室里给患者做手术,心里却还在想着下班后送外卖的电瓶车有没有充电,如何对接几单,这合适吗?
所以,如果一个人苦读20年书,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却为了养家糊口去从事送外卖这样的兼职,完全和医疗技术没有关系,那是极大的浪费,决不应该支持和鼓励。
退一万步说,即便兼职,也希望,尽量通过合理的方式。
这一点,其实国外已经有了很多案例。
如澳大利亚、香港等,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在外兼职进行私人诊所的经营,用户分层,公立体系内解决公立应该完成的服务和人群数,私立体系内解決就医人群更高的诊疗需求与服务。
我相信,以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肯定会将此副业发展的很好,也能从一定程度缓解医疗就医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老叶真心希望医生的这种兼职,此生可以见到此景的出现。
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有一段钦差大臣孙嘉淦与江南总督尹继善的对话。
尹继善说自己把人生事务,分成两种:一种是适性的;一种是勉力的。
适性的,关于人生宏旨,职业理想,家国情怀;勉力的,是人生实务,决定你在这个尘世上的生存生活,家庭责任,尽管你不喜欢做,但不得不做,而且须勉力去做。
这段话其实包含很多信息,包含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中国人对待人生各种事务的方法论。也就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最后想说的是,倘若换一个角度想想,作为一名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医生,如果需要靠兼职收入,才勉强能维持体面的生活,这是不是很可悲?
医客说
医生的“外卖箱”,该换成“专业工具箱”了
医生兼职送外卖的荒诞,暴露的是医疗体系的“价值错位”——我们一边歌颂医生的伟大,一边用低薪酬、高压力让他们“为五斗米折腰”。
当政策开始向技术劳务倾斜,当医院愿意分享收益,当医生能通过专业能力光明正大地增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少一个送外卖的医生”,更是“多一个专注治病的医生”。毕竟,医生的价值,不该被生存焦虑定义;医疗的未来,该由尊重与保障托底。
愿有一天,医生的工具箱里装的不是外卖箱,而是更专业的器械与更体面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