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媒10月19日报道,研究显示更多成年人愿意为分摊开支而加速同居进程。若想分手会面临什么?
自从凡妮莎·邓恩开始独居后,她就无法想象与男友共享生活空间。“我的公寓充满少女气息,”这位来自缅因州的25岁健身教练说,“到处都是粉色元素。看着浴室我都会想:和男人同居简直是最可怕的噩梦。”
然而在与异地男友旋风式恋爱六个月后,邓恩的公寓迎来了另一位住客。
邓恩和从苏格兰搬来的研究生男友表示,他们同居是因为相爱并计划结婚。但若否认持续上涨的租金对决定的影响,那便不够坦诚。
![]()
“独居的经济压力让我心理崩溃,”邓恩坦言,“这个世界似乎不是为单身人士设计的。有伴侣就能平分所有开支,多余的钱可以存起来。”
每个爱情故事都独一无二,但邓恩从邂逅到同居的快速节奏折射出更广泛趋势。八月租房平台的研究显示,25%的受访情侣在恋爱六个月内同居,其中33%直言是为节省租金。金赛研究所九月发布的报告调查2000名美国单身成人,近四分之一表示会因经济原因“加速与伴侣同居”。Z世代尤为明显:38%因通胀和生活成本选择提早同居——可能完全跳过独居这个成长阶段。
“证实通胀影响婚恋关系只是时间问题,”金赛研究所研究员、该研究主要作者贾斯汀·莱姆基勒博士指出,“显然有人将同居视为改善经济状况的途径。”
但并非所有同居都能修成正果。分手本已艰难,重新觅居更令人望而却步,致使许多人拖延必要的分离。研究发现,当人们在结束关系与因无力搬离而维持关系间抉择时,55%选择继续将就。
“过度同居存在风险,”莱姆基勒警告,“可能最终与并不合适的人形成经济捆绑。”
纽约性学家娜塔莎·米勒将这种靠租约账单而非爱情维系的关系称为“经济耦合”。“我接触的许多伴侣同居多年却并不幸福,维系关系的唯一纽带就是账单,”米勒说,“重要的是能根据实际相处状况自主选择开始或结束关系,而非受制于经济因素。”
![]()
与此同时,年轻女性正将独居浪漫化。她们重刷《欲望都市》与《都市女孩》,在网上展示“女生公寓”,炫耀房间装饰、手绘墙饰或悬垂绿植。乌比·戈德堡2016年独居原因的名言“我不想要别人待在我家里”,已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女性主义梗。
男性态度则有所不同。金赛研究显示,男性因经济原因选择同居的比例高于女性(29%对比19%)。
莱姆基勒表示近年研究“持续”发现这种性别差异。“男性显然更急切,”他分析,“女性对待关系更为谨慎,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发展感情。”
艾米丽·桑切斯二十多岁中期时,与当时交往一年的男友同居。现居圣地亚哥的30岁女士坦言,节省租金是主要动机,初期感觉像“过家家”。但她很快发现同居给关系带来压力,总将男友需求置于自身之前。“我确实感到被利用,”她说。最终决心离开时,桑切斯动用了积蓄搬进现在的居所——间挑高充足、阳光充沛的西班牙风格公寓。
作为植物配件公司主理人,这位绿植达人在家中摆满花草与旅行纪念品。她在社交媒体分享田园诗般的照片后,收到许多女性咨询如何实现独立搬迁的私信。
![]()
“很多女孩说想离开伴侣,但因同居负担不起分开的代价,”她说,“我既有同居也有独居经历,总是建议朋友: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体验独居生活。”
1936年,《Vogue》编辑玛乔丽·希利斯出版处女作《独居乐活》。这本早期自助书籍以杂志写作特有的洒脱笔调,坚称单身女性的生活同样精彩——甚至可能优于已婚女性。当时独居女性多为寡妇,还有少数第一波女权运动中选择不婚的女性。
希利斯的建议颇具实操性:她建议单身者培养一项独处爱好和一项社交爱好。她还宣扬生活情趣哲学,鼓励单身女性投资丝绸睡衣:“以贵族标准对待自己的女性,在旁人眼中自然高贵;家中邋遢之人,难免在公众场合失仪。”
但希利斯主要抨击的是将独居视为失败象征的观念。“这种生活方式的巨大优势在于,你可以在想要独处时享受清净,”她写道,“许多人从未发现这何等惬意,越是享受自我,人格越是完整。”
邓恩对同居决定毫不后悔,无论进展多迅速。但让安定生活如此甜蜜的部分原因,是她能回望“单身时期”的成长轨迹。
“独居让我学会与自己相处,我决定除非非常非常确定对方是共度余生的人,否则不会轻易恋爱,”邓恩说,“我们同居确实有经济考量,但更重要的是,我真心渴望时刻有他相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