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蜂在秦岭的千万次振翅,不仅是采蜜的轨迹,更是给这片山脉写就的生命诗行。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馈赠,让秦岭的每寸土地都透着生机。
让我们循着蜂鸣,探寻中华蜂与秦岭的生态羁绊、与秦蜀古道的文明交融、与留坝人民的温情相依,解锁留坝的生态密码,感受秦岭的人文温度,共同见证这片秘境里中华蜂谱写的传奇。
![]()
![]()
留坝的初秋,晨雾还没漫过栎树的腰际,老蜂农已扛着锛子钻进了后山。
目标是生长在阴坡的百年桦木——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桦木质地密,不渗蜜、不招虫,中华蜂才肯住」。
他指尖划过树干,在一处浅褐截面停住,「就是它,木纹顺,凿桶不裂。」
![]()
锛子落下的声响在山谷里轻颤,木屑带着桦木特有的清香落在脚边。
凿桶有讲究,桶身留三寸厚,太薄挡不住寒气,太厚嫌闷。
把圆木对半剖开后,用木锉将树心糙面磨得如掌心般光滑,防止刮伤蜂群的翅膀。
接着从竹筐里掏出晒得半干的水竹,劈成细如麦秆的篾条,编织时特意留了半指宽的缝隙,「蜂群认路靠气味,缝隙宽了散味,窄了进不去。」
![]()
等木筒拼合好,老蜂农从怀里掏出布包的五味子蜜,蘸着蜜把木筒内壁轻轻抹了一圈,又把裹着蜜的布头塞进竹篾笼,「中华蜂精着呢,没点甜头引不来,可甜头多了又会招来马蜂。」
做完这些,他扛着木筒往崖壁走,那里有处向阳的凹痕,是前几日选好的「蜂宅」,「平时晒得到太阳,下雨天不淋桶,蜂群住得安稳」。
![]()
接下来的三天里,老蜂农每天都要绕到崖下看两趟。
第一天傍晚,他看见一只银灰色的侦察蜂停在木筒口,触角不停地动;
第二天清晨,崖下多了十几只蜂,围着木筒飞了一圈又一圈;到了第三天辰时,蜂群终于来了,蜂后领着工蜂钻进竹篾笼,工蜂泌蜡补缝,嗡嗡声似细纱拂木。
他蹲在远处的草丛里,手里攥着半块干粮却忘了吃,眼里亮着光,“你懂它的习性,它就肯跟你过日子。”
![]()
后来,崖壁上挂着越来越多的「棒棒桶」。
老蜂农总跟儿子絮叨,「爷爷教我时讲,养蜂不是‘圈蜂’,是帮它们找安稳地儿。这木筒里的学问,藏着中华蜂的性子,也藏着咱留坝人的活法——顺着自然来,啥都能留住。」
![]()
图片来源:王宁、大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