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2025年10月,智能手机圈上演了一出轻薄梦碎的大戏:苹果的 iPhone Air 预售秒空,转头就被曝要减产100万台;三星则干脆宣布取消 Galaxy S26 Edge 的开发计划,彻底告别超薄旗舰路线。
看起来,消费者嘴上喊着我要轻薄,真机一出却纷纷用钱包投票——轻薄可以,但别让我为它买单。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两款理想型手机为何在现实中频频翻车,尤其是它们的价格、配置和发布时间背后藏着哪些小心机与大陷阱~
![]()
首先,iPhone Air 宣称厚度仅 5.6mm,重量 165克,但这份轻盈背后,是实打实的缩水套餐:
电池仅3050mAh,比 iPhone 17 标准版还小一圈;
充电仅支持20W,隔壁安卓旗舰早已迈入80W甚至100W时代;
影像系统砍到只剩一颗4800万像素主摄,连超广角都不要了;
A19 Pro 芯片还被阉割了一颗 GPU 核心,性能看似旗舰,实则半残。
![]()
三星 S25 Edge 也差不多:为了塞进更薄的机身,电池容量直接腰斩,续航表现惨不忍睹,轻薄本没错,但不能以牺牲核心体验为代价。毕竟,没人愿意为了能塞进牛仔裤前兜而放弃一整天的自由。
价格上,iPhone Air 国行起售价 7999元,比 iPhone 17 标准版(5999元)贵了整整2000块。问题是,这2000块你买到了什么?
没有更强的性能(反而弱一点);没有更全的影像系统(少了一颗镜头);没有更快的充电(还是20W);没有更长的续航(反而更短);还不能插实体SIM卡,只能用 eSIM。
而eSIM在国内的体验?线下激活、不能跨省、换号麻烦……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根本不是科技感,而是麻烦感。
![]()
三星 S25 Edge 定价也卡在 S25 和 S25 Ultra 之间,结果配置却不上不下,上市没多久就沦为跳水机王。消费者不是傻子——你定价高,就得给足理由;你配置缩水,就别怪我转身就走。
iPhone Air 选择在 2025年10月22日正式发售,这个时间点其实挺尴尬,也是无奈之举~
一方面,国内eSIM生态仍未成熟。三大运营商虽支持eSIM,但开通流程繁琐,且不支持所有套餐。更关键的是,非国行版本根本无法在国内使用蜂窝网络——港版、美版 iPhone Air 在国内只能当高级iPod用。
![]()
另一方面,全球市场对无SIM卡设计接受度也参差不齐。欧美部分国家eSIM普及度高,但亚洲、拉美等地仍以实体卡为主。苹果想靠一款纯eSIM机型打全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反观三星,干脆认怂:S26 系列回归经典三旗舰布局(S26 / S26+ / S26 Ultra),不再折腾Edge这种边缘产品。
有意思的是,尽管 iPhone Air 在国际市场遇冷,国行版本却在开售5分钟内售罄,二手市场甚至加价200~1000元。
![]()
这背后,其实是年轻用户对设计感和稀缺性的情绪消费。超薄机身、纯白配色、无开孔设计……这些元素在社交媒体上极具传播力,成了时尚单品而非工具。
但情绪消费来得快,去得也快。当第一批用户发现续航撑不过半天、拍照连扫码都糊、eSIM激活要跑营业厅时,热情自然冷却。这也是为何苹果迅速调整产能,将资源倾斜给更稳妥的 Pro Max 机型;
轻薄不该是减配的借口,而应是技术整合能力的体现。比如:
用更高能量密度电池弥补体积劣势;通过芯片能效优化延长续航;保留核心影像模组,哪怕只有一颗,也要小而精;eSIM 与实体卡双模共存,给用户选择权。
![]()
可惜,iPhone Air 和 S25 Edge 都没做到。它们更像是厂商在参数内卷下的另类尝试,却忽略了用户最朴素的需求:我想要一台轻薄的手机,但不是一台残缺的手机。
iPhone Air 的减产和三星 Edge 的取消,不是轻薄设计的失败,而是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的伪创新的失败。
2025年了,消费者早已不是那个会被5.6mm数字忽悠的群体。他们要的是:轻薄+长续航+好拍照+合理价格——少一样,都不行。
话说回来,你们有对这一台新时代产物心动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