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的评论区,有人老发一个图片,作为他的嘴替,攻击农村老人,说他们手无寸功,还要国家发养老金。
这话说得貌似在理,很有迷惑性:
“农民白种国家土地,不交粮不交税不买社保,不为国家财政增加任何收入,年年拿着国家巨额补贴,土地收入全部归自己,一毛不拔”。
看看,很能唬住一些对咱们国家历史变迁,对农村农民农业不熟悉的人。
这段话,表面上像在“算账”,实则是把现实切成几段、只拎一根线就开骂的“情绪账”。
逐条拆穿,你会发现:它把土地关系说错,把税费结构看窄,把补贴性质曲解,把历史账一笔勾销,更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巨大贡献抹得干干净净。
![]()
一,咱们先把概念摆正,谁的土地、谁在“白种”。
中国农村土地的基本格局是“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流转。
农民在承包地上生产,是依据法律确定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不是“蹭国家的”。
所谓“白种国家土地”,要么是不懂制度,要么是刻意装糊涂——这块地不是国家随手施舍的“福利田”,而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稳定长期占有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国家以制度方式托付的粮食安全底盘。
更别忘了,耕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占补平衡、农药化肥限制、秸秆还田与面源污染治理……这些刚性约束意味着农民承担了沉甸甸的公共责任与机会成本。
城市资本可以在地价与楼面价上翻云覆雨,农民却要在严格红线内精打细算,这叫“白种”吗?这叫守底线。
二,“不交粮不交税”是偷换概念:农业税取消,不等于农民不纳税。
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是一次历史性“纠偏”。
此前几十年,工农产品“剪刀差”长期存在,农业部门事实上承受了沉重的隐性“税负”,取消农业税是把经年累月的结构性失衡拨回一些。
取消农业税≠农民不纳税。中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下,农民在生产资料、生活消费、交通出行、通讯支付等环节缴纳了大量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成品油税费与各类规费;进城务工者依法缴纳个税与“五险一金”,并通过长期租住、消费为城市财政贡献庞大的间接税源。
把“没有农业税”偷换成“农民不纳税”,纯属逻辑偷梁换柱。
至于“交粮”这件事,今天早已是市场经济。国家以最低收购价、临储、直补、保险等方式稳定生产预期,而不是回到统购统销时代的“交公粮”。把计划经济时期的记忆拿来谴责当代农民,既不专业,也不厚道。
![]()
三、“巨额补贴”是误读:补贴不是“送钱”,是为国家安全买保险。
农业补贴的目标,不是让农民“一夜暴富”,而是让耕地不撂荒、粮食有产量、关键环节有韧性。
补贴的主线是:
地力保护与良种推广:护住耕地质量,让下一季还能稳产;
农机购置与技术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缓解劳动力老龄化;
保险与托底: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时不至于一地鸡毛;
价格与收购政策:给最薄利的环节一条活路。
与欧美日相比,中国农业补贴强度并不高,且更偏向“托底型”。
你说“巨额”?请先看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投入品成本的上行曲线、农村劳务外流后的用工结构,再看看补贴到底覆盖了多少“刚性坑”。
这不是给个人“发奖金”,而是给国家粮食安全与供给链买的底仓保险。
真正的“国家账本”,不是只盯着财政口径的收入,而是把安全、稳定、生态与长周期韧性都计入。
农民不是“白拿”的人群,他们是用看不见的方式在为国家背书:以稳定的口粮、可持续的土地、源源不断的劳动与韧性,替我们把风险挡在更外层。
所以,请把那句“白种国家土地、不交粮不交税、拿巨额补贴、一毛不拔”收回去。
要骂,就骂效率问题、体制堵点、寻租空间;要改,就改补贴结构、流转机制、基层治理。
但别再拿偏见当常识,更别用轻薄的口号去污名一个为现代中国付出至深、却最不张扬的群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