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桦加沙”超强台风的严峻考验下,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统筹,全市应急体系高效运转。据悉,在此次防御工作中,1.5万余名三防责任人坚守岗位,82支专业队伍共1.4万余名队员随时待命,累计疏散转移30.6万余人,集中安置5.5万余人,圆满实现“人员零伤亡、险情快处置、社会面平稳”的核心防御目标。其中,各区立足实际情况,创新减灾社区实践,以特色举措为全市应急防御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了市应急管理局“统揽全局、分区施策”的科学部署成效。
一、科学统筹,实现一体联动
市应急管理局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优化流程设计、压实责任,打造“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指挥体系。福田区创新推行室内应急避难场所“4+5+6+N”一键启动直达末梢机制,即筑牢“四项提升+五有保障”基础保障、压实“六个一专班”责任末梢、开展“N项暖心服务”,期间共开放79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5个小时内完成危险区域人员应转尽转,转移集中安置到室内应急避难场所8898人;光明区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构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减灾体系,创新实施“一场所一专班”制度,为每个避难场所配备“驻点负责人+社区服务专员+安保人员”三人小组,组建“1+3+N”应急力量团队,通过专属工作群“接龙销号”确认到岗,真正打通应急指挥“最后一百米”;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决贯彻市应急局“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防御理念,建立高效指挥体系,区主要领导全程坐镇指挥,各部门联合值守,通过全媒体渠道发布预警信息52万余条,实现宣传到户、预警到人,有效筑牢基层防御第一道防线。
二、闭环管理,织密防控安全网
![]()
![]()
在此次防台风工作中,市应急管理局统一部署,着力压实各环节责任,推动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福田区压实“六个一专班”责任末梢,各场所由街道处级干部牵头,会同区教育局、住建局、社区、社康、辖区派出所、学校等六方联合管理,共投入532名人员开展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服务,做到“来时有安排、安置有服务、撤离有秩序、收尾有复原”;光明区严格落实市应急管理局“闭环管理”要求,建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跟踪问效”机制,实行双人交叉核验数据报送,对47个避难所214个视频监控专人点检,确保应急响应全程精准;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大巡查力度,投入1.89万人次对地质灾害点、易涝点等关键部位开展多轮拉网式排查,确保882艘渔船全部回港、7名渔排人员全部上岸,实现“转移零遗漏、安置零投诉”,为全市风险防控提供坚实支撑。
三、服务入微,彰显人文关怀
市应急管理局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积极推动应急服务从“保基本”向“优品质”升级。全市865处室内避难场所全部开放,福田区响应市应急局“人文关怀”号召,组织街道、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和避险群众需求灵活开展N项暖心活动,如设置女性专区、播放正能量影片、机器狗互动等,累计开展各项暖心服务53场次,屡获群众好评点赞。“没想到避难还能看演出!”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天健小学安置点,欣赏着“文艺轻骑兵”演出的市民由衷赞叹。光明区则按照“物资保障精细化”要求,联合商超开通“应急补给绿色通道”,优化食品供应种类,提供卤蛋、牛奶、火腿肠、小咸菜及米粥等多种选择,体现了从“基本温饱”到“营养均衡”的服务理念升级,网友直呼“深圳安置点卷出了新高度”。
![]()
![]()
![]()
![]()
此次“桦加沙”台风防御工作,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全局、科学调度,各区积极响应、创新实践,以机制创新、闭环管理、精细服务的三重协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深圳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与担当。这些实践不仅筑牢了城市安全运行基石,推动全市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下一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将持续总结经验,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为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水平而不懈努力。
来源: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