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李婉华坐在温哥华家中的镜头前,满脸焦虑地诉说着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孩子读完书都不知道有没有工开,晚上出门都要盯着周围环境,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很难想象,这个语气里满是无奈的妇人,曾是上世纪90年代TVB荧幕上“自带风情”的顶流花旦。
从香港的聚光灯到加拿大的寻常巷陌,22年的移民生活,让她从期待满满到直言“国外不如国内”。
![]()
李婉华视频画面
57岁直播诉困境,昔日女神的“落差人生”
打开李婉华2025年10月的YouTube直播《婉华时报》,镜头里的她妆容精致,却难掩眼底的疲惫,面部隐约的医美痕迹更凸显出岁月的焦虑。
她对着镜头坦言,在加拿大住了22年,如今最害怕的就是晚上独自出门,“街头的流浪人员比十年前多了太多,上次去超市,刚走到停车场就被人拦住要零钱,吓得我赶紧开车走了。”
这样的场景,与她上世纪90年代在TVB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
![]()
李婉华
1991年是李婉华的“巅峰年”,不仅凭处境喜剧《卡拉屋企》成为香港观众心中的“风情女神”,还一口气推出《至尊36计之偷天换日》《男人勿近》等7部作品。
在《至尊36计》里,她饰演的“发牌女”烈焰红唇、眼神凌厉,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透着飒爽,至今仍是不少港片迷的“经典记忆”。
昔日万众追捧的TVB一姐,如今在异国他乡对着镜头倾诉委屈,这份落差背后,藏着她22年移民生活的复杂滋味。
![]()
李婉华
从“清醒顶流”到“移民选择”,她曾以为选对了路
当镜头里的焦虑穿透屏幕,很多人忍不住追问,这位曾在香港演艺圈叱咤风云的女神,为何会走到如今“两边不靠”的境地?
一切还要从她当年放弃巅峰事业、远走加拿大的选择说起。
在TVB的几年里,李婉华是出了名的“清醒派”,她深知演艺圈“颜值红利转瞬即逝”,从出道起就避开“花瓶”标签,主动深耕演技。
1987年凭《香港的月亮》出道后,仅一年就在《旭日背后》中挑大梁演女主角,彼时邓萃雯、邵美琪还是新人,却要为她作配。
![]()
旭日背后 角色介绍
面对这样的高起点,李婉华没有懈怠。
拍摄《玉面飞狐》时,为了演好“卓不凡”这个侠女角色,她特意去学武术基础,哪怕是吊威亚的危险戏份也亲自上阵,最终这个角色让她提名TVB“最佳女主角”,彻底摆脱“靠脸吃饭”的质疑。
可事业上的清醒,却抵不过感情里的“求稳”。
![]()
李婉华
李婉华的两段恋情都与“事业”相悖,1989年与吴镇宇因《公私三文治》相恋,同居8年里,她渴望安稳婚姻,吴镇宇却一心扑在演戏上,连求婚都未曾提及。
1998年与何家劲相恋,她为避嫌主动拒绝亲密戏,可对方不仅把工作重心转去内地,还在初恋高金素梅患病时第一时间赶去照顾。
两段失败的感情,让她对香港演艺圈渐渐失望。
![]()
李婉华与吴镇宇
2001年,李婉华在加拿大度假村偶然认识了股票经纪李守正,这个男人家底厚实、性格温和,与前两任“事业狂”男友截然不同。
2003年,两人结婚,李婉华特意更改国籍,随丈夫定居加拿大。
那时的她以为选对了路,2003年香港移民潮正盛,加拿大移民政策宽松,丈夫事业稳定,从香港的“鸽子笼”搬进温哥华带花园的大房子,没有狗仔追拍,每天围着丈夫孩子转。
这样的“安稳”,正是她渴望多年的生活,只是那时的她不会想到,这份“安稳”,会在22年后变成满心的焦虑。
![]()
李婉华
22年过去,加拿大成了“焦虑重灾区”
初到加拿大的几年,李婉华的生活确实如预想中安稳。
早上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打理花园,傍晚等丈夫回家,偶尔和同样移民的香港朋友聚会,可从2020年开始,她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曾经的“理想国”渐渐露出了另一面。
最直观的是治安与经济的滑坡,根据温哥华警察局2024年度犯罪数据报告,该市街头流浪人员数量较2014年增长187%,夜间抢劫案件发生率较2020年上升35%。
![]()
加拿大警察在调查一起案件
李婉华在直播中提到,去年冬天,她儿子的书包在学校附近被抢,里面的笔记本电脑和课本全没了,报警后至今没有下文。
经济方面更让人揪心,加拿大统计局202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15-24岁青年失业率连续12个月维持在9.2%,大学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达4.8个月,其中62%的文科毕业生需从事非专业工作。
李婉华的双胞胎儿子今年16岁,成绩一直不错,却常跟她抱怨“读完书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甚至说“大不了去便利店打工”,这样的话让她夜里辗转难眠。
![]()
李婉华
而她最难以接受的便是文化上的“断层”,为了让孩子“融入当地”,李婉华早年没坚持教中文,如今两个儿子连“你好”“谢谢”都讲不顺畅。
去年回香港探亲,儿子看到茶餐厅的菜单都认不全,连点单都要她帮忙,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自己亲手切断了孩子与故土的联系。
而她自己,即便住了22年,去超市买东西时,仍会因口音被收银员“特殊对待”,参加社区活动时,也总觉得“像个外人”,这种“情感疏离”,比经济压力更让她难受。
![]()
李婉华一家
舆论发酵:网友“不同情”,真的是“冷血”吗?
李婉华的直播哭诉曝光后,网上的评论几乎一边倒的“冷嘲热讽”。
有人翻出她2003年刚移民时的采访,那时她对着镜头夸赞加拿大“空气好、福利好,比香港适合生活”,如今却抱怨“国外不如国内”,这样的反差被网友吐槽“得了便宜还卖乖”。
还有人直言“当初是你自己放弃香港的事业,改了国籍,现在遇到问题就想回来,哪有这么好的事”。
![]()
网友评论
当然,也有少数网友表示“理解她的无奈”,57岁了,孩子没出路,自己在国外没归属感,后悔是正常的,但即便如此,也没人否认“她的困境是自己选的”。
这种“同情但不认同”的态度,恰恰说明:公众对“国外不如国内”的抱怨,从来不是简单的“地域对比”,而是要看“抱怨者是否承担了自己选择的代价”。
![]()
李婉华视频画面
结语
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每一次反思,都能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方向。李婉华的故事,与其说是“国外不如国内”的证明,不如说是“选择需谨慎,经营要用心”的警示——毕竟,真正的“好生活”,从不是换个地方就能拥有,而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信息来源:李婉华个人视频账号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