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冷战时冒死访华见邓稼先,杨振宁这一面,救了一群国之栋梁!

0
分享至



2025年10月18日12时许,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官方消息传来,人们缅怀这位跨越百年的科学巨匠,网络上却也出现一些质疑。

他的学术成就是否名副其实?国籍选择背后有何隐情?晚年归国是为养老吗?这些疑问,该用事实给出答案。

他的牛,藏在顶尖理论里

网上有人问“他有这么牛吗”,答案藏在物理学的发展史里。

在全球顶尖物理学家合影中,爱因斯坦逝世后,站C位的正是杨振宁,美国权威学界更是将他列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费米之后的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1956年,34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打破了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镜像对称”认知——就像微观粒子对着镜子比“耶”,镜中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手势。

这一发现次年就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连诺奖评委会都承认,它打破了粒子物理领域的僵局,推动理论与实验物理全面发展。

更深远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个1954年提出的理论,后来成为描述强、弱、电磁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框架,1979年以来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源于此,堪称“诺奖摇篮”。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甚至将其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提并论。至于教科书鲜少提及,只因他的研究过于深奥,若非物理学博士,很难接触到核心内容。

入美籍的无奈,藏不住中国心

“为何加入美国国籍”的质疑,藏着时代的无奈。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时,国内缺乏高端物理研究条件,而受杜鲁门主义影响,他常因国籍问题被实验室拒之门外。

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这个决定让父亲、著名数学家杨武之多次劝阻,直到临终都未能完全宽恕,可见他内心的痛苦。

但“洋装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他的真实写照。1957年,他持中国护照登上诺奖颁奖台,多年后还痛斥欧美早年对中国的掠夺,直言“为中国血统感到骄傲”。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僵局,他立刻成为冷战期间首个访华的美国科学家,第一时间去见发小邓稼先。正是这次见面,在他的推动下,处境艰难的“两弹一星”科研人员得以回到北京,免于一场灾难。

归来不是养老,是扎根奉献

“晚年归国为养老”的说法,被他的行动彻底推翻。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回清华任职,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写下“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的诗句;2015年,他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中国院士的第一人。

82岁时,他坚持每周两次给清华大一新生讲基础物理课,拒绝百万年薪,卖掉美国房产后为清华捐赠600万美元。

他推动建设60多座物理实验室,发起多个基金会资助科研项目,还力邀林家翘、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回国——姚期智创立的清华姚班,专业排名一度超越麻省理工。

直到晚年,他仍在实验室做研究,以清华名义发表30多篇SCI论文,将中国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研究水平提升数十年。

结语

202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说得好:“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杨振宁的一生像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登顶世界科学巅峰,最终落叶归根。

那些冷嘲热讽终将消逝,他的理论照亮物理前沿,他的赤诚温暖故土,这样的人,名字注定在百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宫一二 incentive-icons
南宫一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6464文章数 278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