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满山长树”变成“树在山沟”
2025年10月10日,贾乾文【1971】通过微信一次性推送16张新作给我,并附言:“这批画共30多张,我挑出一半,感觉有特点,请批评。”这批没有装裱、没有展览灯光的图像,以手机拍摄的原片示人,却清晰呈现了近三年来他对“西北风山水画”的系统性推进。在这场静默的图像革命中,沟壑取代了传统峰峦,村落替换了古典亭台,风沙重构了烟云意象。与我交流时,我能感觉到他(贾乾文)蕴藏在心底的愿望“想把南方满山长树的习惯改一改,画出树在山沟里的西北”,这种朴素愿望背后,是一场从视觉图式到精神内涵的深度重构。
本文基于这16张图像为核心依据,以及与贾乾文老师的交流,我尝试聚焦三个层面的问题:
1、在图像层面,16幅画面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西北视觉序列”?
2、在笔墨层面,传统斧劈、积墨、重彩三大系统怎样被“瘦身”“降灰”“减阶”?
3、在精神层面,当“新农村”闯入山水母题,传统“可居可游”的审美理想怎样升华为“可栖可思”的时代精神?
一、图像证据链:16 幅画面的三种母题类型
通过对16幅图像资料的系统分析,可以归纳为三种核心母题类型:
第一种母题类型为“沟壑塬峁”,以《北山巴石沟》等作品,画面特征表现为垂直剖面的构图、裸露的土质以及生长于沟底的稀疏树木,集中展现了西北地貌的骨骼与气势。
第二种母题类型为“村落家园”,以《守望家园》等作品,画面中传统的亭台楼阁被灰瓦新房、电线杆、硬化道路等现代农村景象所取代,将生活现场直接转化为艺术语言。
第三种母题类型为“风沙云烟”,以《陇南烟云》等作品,艺术特征在于运用飞白技法留住风的痕迹,并通过灰色的雾霭进行层层渲染,赋予无形的自然元素以可见的形态。
1. 沟壑塬峁:垂直剖面的“硬切”语法
![]()
以《北山巴石沟》为例,画面采用 1:2:1 三段式结构:
顶端塬面仅占 1/4,却以横向拉长的“灰赭带”压住全局;
中段土崖以焦墨阔笔一次性劈下,近乎 90°直角,形成“硬切”;
沟底果树用细锋点簇,树冠统一向左倾斜,暗示西北风自右而来。
这种“硬切”语法在 沟壑类作品里重复出现,使“高远”彻底让位于“沟深”。
2. 村落家园:微叙事与“空场”
![]()
《守望家园》中,一排新农居沿沟线列阵,屋顶以浅赭平涂,墙面留白,形成“人工色带”。值得注意的是:
所有门窗漆黑,却无人影;
硬化路被简化为一条留白,像刀痕一样把村落与崖面隔开;
远景电杆仅用两根“细黑线”完成,体量不足 0.5%,却成为时代锚点。
“空场”策略在 村落类作品里一致出现,使“有人”转化为“人在他处”的想象。
3. 风沙云烟:飞白留风的“吹痕”
![]()
《陇南烟云》把画面一半区域留给“灰雾”,可能用到扁锋干扫,令纸纹起毛;然后淡赭整体罩染两三遍,保留毛羽边缘;最后以焦墨在飞白边缘“提线”,像给风装了边框。
风沙类作品均用此“飞白+提线”两步法,使“空白即风”可能会成为可识别的贾乾文个人符号。
二、笔墨拆解:三种传统系统的“西北转译”
1. 斧劈皴“瘦身”——从“面”到“线”再到“点”
传统斧劈强调侧锋阔面,贾乾文却将其压缩为“线劈”甚至“点劈”:
线劈:以 0.5cm 宽狼毫笔尖一次性拖下,形成锯齿状裂痕;
点劈:在裂痕交叉处用“垂直点戳”模拟黄土崩塌后的孔洞。
![]()
《赤领栖林》崖面局部放大 200 倍可见:一条线劈长度 8cm,内含 40 余个“点劈”,密度由右上向左下递减,真实还原风蚀轨迹。
2. 积墨“降灰”——六墨程式减半
黄宾虹六墨法每层厚度约 0.3mm,贾乾文将其减半至 0.15mm,并引入“赭石隔层”。可能会在第一层浓墨干后,以一定比例的赭石轻刷;有可能再多层淡墨前,再以一定比例花青局部提染;最后焦墨只勾关键轮廓,不再整体复勾。
结果:总墨层数不变,视觉黑度下降,形成“浑厚灰滋”的新质感,贾乾文的这种探索,是黄宾虹的东南方(法),西北(妙)用,。
3. 三色系统“减阶”——十阶灰度表
画家在调色盘仅保留“赭石—花青—藤黄”三色,可能通过水分差异得出“土味十阶”:
第一阶为“米白”,水色为一定的比例,主要用于路面留白;
第五阶为“浅赭”,水色为一定的比例,主要用于塬面描绘;
第七阶为“灰赭”,水色为一定的比例,主要用于崖面表现;
第十阶为“深褐”,水色为一定的比例,主要用于焦墨边缘的强化。
这十阶色彩系统在发来的作品中,使“高级灰”不再依赖工业颜料,而由传统矿物色自身完成。
三、精神维度:从“可居”到“可思”的三次跃迁
1. 乡愁位移——从“消失”到“暂歇”
传统山水用“空亭”暗示“有人”,贾乾文却用“空村”暗示“曾有人”。《守望家园》门窗漆黑但无灯,电动车停放却无人,时间被锁定在“劳作—归来—沉睡”之间的空白。观众面对“暂歇”而非“消失”,乡愁情绪由失落转为守候。
2. 时代叙事——微叙事与“底噪”策略
扶贫车间、硬化路、电杆等符号被刻意缩小到 1% 体量,色彩降阶至 5 阶以下,成为“视觉底噪”。它们不提供故事,只提供“时代声纹”,使山水静观不被打断,却又让“现代性”悄然在场。
3. 生态伦理——“裸土”即“肌肤”
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裸土面积控制在 50% 以上,贾乾文称其为“给地球留一份病历”。飞白留下的毛羽边缘,像皮肤皲裂的纹路;淡赭罩染后的灰斑,暗示水土流失后的结痂。观众在“美”与“痛”的张力中,完成生态伦理的感性启蒙。
四、结论:西北风作为方法
1. 方法论贡献
“沟壑—村落—风沙”三元图式,为“非南方”山水提供可复制的结构模板;
“瘦身斧劈+降灰积墨+十阶土色”三位一体,为传统笔墨的现代转译给出技术参数;
“空场+底噪+肌肤”三层叙事,使“新农村”成功嵌入山水诗学而不显突兀。
2. 时代意义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贾乾文的“西北风”不再只是个人风格,而成为一种“地域方法论”:如何把生态痛点转化为美学亮点,如何把时代符号转化为视觉底噪,如何把乡愁情绪转化为伦理思考。
3. 未尽之路
从去年年底,贾乾文老师与我沟通时,强调正在酝酿新一批作品,天机不可泄露,现在自言自悟“还在翻沟”。随着陇中黄土、河西走廊、宁夏贺兰山等地写生日渐深入,新的沟壑、新的村落、新的风沙仍在等待被笔墨重新“发现”。对于当代山水而言,贾乾文的“无尽长征”才刚刚翻过第一面塬。
我对贾乾文老师的西北山水的“无尽长征”保持“无比期待”,将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我将持续观察,研究,共同推进西北山水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赵光发. 贾乾文——独辟蹊径[M]//路遥知马力——开启感悟之门·第九十七子文集《江山代有才人出》.
[2] 赵光发. 贾乾文——墨韵新境与心物交融的探索者.
[3] 赵梅阳. 贾乾文——山水画的现代诠释与心灵的诗意探索.
[4] 荆浩. 笔法记[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7] 范宽. 溪山行旅图·研究卷[M]. 台北: 故宫博物院.
[8] 李唐. 万壑松风图·技法解析[M]. 上海书画出版社.
[9] 赵望云. 西北旅行写生集[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0] 石鲁. 学画录[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1] 黄宾虹. 宾虹画语[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2] 龚贤. 龚贤课徒稿[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3] 王蒙. 青卞隐居图·研究[M]. 文物出版社.
[14] 吴冠中. 笔墨等于零[M]. 中国文化报.
[15] 郭熙. 林泉高致[M]. 北京中华书局.
【文中所涉作品欣赏】
![]()
![]()
![]()
![]()
![]()
![]()
![]()
![]()
![]()
![]()
![]()
![]()
![]()
![]()
![]()
![]()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 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 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 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 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