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接连发生两起安全事故,引发全网高度关注。而小米汽车面对舆论质疑的沉默态度,更让公众的担忧与不满持续发酵。
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上演揪心一幕:一辆疑似小米SU7与前方车辆碰撞后冲过中央绿化带,随即燃起大火。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多名路人试图上前救援,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最终驾驶员不幸遇难。这起事故直接将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推至舆论焦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时隔4天,10月17日武汉再次发生SU7事故。现场视频清晰显示,涉事车辆失控后撞倒道路护栏,左前轮车轴直接断裂,车轮飞至10米开外。耐人寻味的是,事故发生前一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刚在公开场合强调"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并表态将抵制水军与黑公关。
![]()
面对连环事故,小米汽车的沉默回应引发媒体发声批评。《大众日报》直言,小米"动人的口号捂不暖消费者的心",指出其"口号喊得越响,沉默越刺耳"。评论回顾小米发展历程,称其早年以"科技界草根革命军"形象圈粉,雷军更是"亲民CEO"代表,但进军汽车赛道后,面对危机却选择"冷处理、不回应",并犀利指出"享受营销红利就要承担公众视线重量,靠贩卖情怀收割网友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
据悉,《大众日报》,创办于1939年元旦,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浙江日报旗下《潮新闻》则聚焦"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文章认为,黑公关固然危害行业生态理应打击,但在公众亟待企业回应安全问题时,率先呼吁"反黑公关"的操作难免怪异。评论警示,企业需警惕将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若陷入"错的都是别人,自己永远无辜"的思维定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错失自我反思的契机,透支公众信任。
![]()
《第一财经》发文《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不应该是最后一台车》。文中提到,一场场惨烈的事故、一条条鲜活的人命消逝后,有网友开始质问,小米汽车“到底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在雷军宣传最多的造车理念中,“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是绝对的主旋律,而恰恰对汽车而言最重要的安全却经常被忽视。
知名评论员胡锡进也转发党媒评论并表态,认为汽车激烈碰撞后出现爆燃、车门打不开等情况,公众怀疑技术缺陷实属正常,小米应谦逊对待合理质疑。他明确指出,此次舆论场中"黑公关显然不是主导因素",呼吁小米"更有胸怀对待舆论多元性",强调"粉丝群大更要保持谦卑,不可把粉丝规模当成压制多元反应的资本"。
![]()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SU7首次陷入安全争议。今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曾发生SU7碰撞起火致3人死亡事故,当时小米虽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雷军也承诺"不会回避",但对于公众关心的车门锁死等核心问题,因未接触事故车辆至今无明确结论。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仍未对成都、武汉两起事故作出正面回应。舆论普遍认为,相较于喊出"反黑公关"的口号,小米更应聚焦事故本身:尽快查清原因、公开调查进展、针对性回应设计质疑。正如《大众日报》所言,"查清原因、正面回应才能重得人心";《潮新闻》也指出,企业需"建立更加诚信的危机应对机制,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与公众进行真诚对话"。在智能汽车安全备受瞩目的当下,唯有将安全承诺落到实处,以透明态度直面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免责声明:本号原创文章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内容仅供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及公开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