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知识格局重构与中国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构建匹配的独立学术评价与知识流通体系已成破局关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主张以“试验田”模式先行,在高校、专业或机构中试点探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教授则强调“做增量”,在现有单一化体系外留足创新空间;主持人何婕则关注青年学者需求,认为需通过制度创新为突破西方范式的研究赋予价值。这些思考,均来自10月13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围绕国别研究核心命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节目现场,一位英国留学的观众抛出问题:建设中国学时,是否需自主学术评价与知识流通体系?高校如何为具中国主体性的研究提供合法性,突破西方主导下的“学术卡脖子”困境?
对此,张维为教授指出,知识流通体系可在现有基础上规范优化,而评价体系因部分学者受西方话语影响较深,需用“试验田”模式试错,好经验推广、不成功则止损。范勇鹏教授补充,当前世界处于“旧知识过时、新知识未生”的变局,西方或粗暴断资助、或躺平放任,中国“做增量”的试点思路更稳妥,能为体系注入灵活生长空间。
主持人何婕以上海卫健委创新为例进一步佐证:过去医生评职称唯论文论,临床强、善科普的医生难获认可,如今科普成果纳入评职称指标,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完善。她同时鼓励现在的青年学者,勇于开展突破前人的创新研究,这类探索对中国学发展极具价值。
编辑: 周雯飞
责编: 张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