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一段旋律击中灵魂,一句歌词恍若“救世真理”。你郑重地分享到朋友圈,配上那段文字,像抛出一个漂流瓶,渴望彼岸传来回响。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点赞栏空空如也。那种期待的落空,渐渐发酵成一种浑身赤裸的尴尬,仿佛一场精心准备的演出,台下却空无一人。
这精心准备的演出,与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正是荒诞派经典《椅子》最刺痛人心的镜像。
在韩叙与王颖改编的《椭圆形的椅子》中,一对生活在孤岛破屋的老夫妇,坚信自己掌握了足以拯救世界的终极真理。他们满怀激动地向全世界——皇帝、总统、旧日情人——发出了发布会的邀请。
夜色降临,门铃“响起”。他们欣喜若狂,在空荡的房间里穿梭忙碌,搬出一把又一把椅子,热情地与“空气”寒暄、道歉、互动。椅子像拥有生命般不断堆叠、繁殖,最终挤满了整个空间,将他们自己困在中央。
![]()
《椭圆形的椅子》排练照
当这场虚幻的喧嚣达到鼎沸,他们请出重金聘请的“演说家”,委托他代为宣告那伟大的真理。然而,聚光灯下,演说家竟是一个徒劳嘶吼的哑巴。最后一根稻草压下,绝望的老夫妇推开窗,纵身跃入无边的黑暗。
而就在同一时刻,在时空的另一个维度,一对青年男女,正于一把朴素的椅子上悄然相遇、低语、触碰、相爱。
这出戏“无聊”吗?或许。
但这正是它最叛逆的地方。
它的原作者,尤金·尤涅斯库,一位在萨特与加缪哲学中浸泡过的剧作家,从一本充斥着“地板在下,天花板在上”之类正确废话的英语课本中,窥见了人类交流的荒诞底色。《椅子》则源于他脑中一个更强烈的意象:一个人疯狂地搬椅子来填满舞台——这就是我们试图用喧嚣填补寂静、用行动对抗虚无的生存写照。
![]()
尤金·尤涅斯库
当你因这出戏的“愚弄”而感到愤怒时,不妨冷静旁观:我们何尝不是每天都在进行着类似的演出?在社交网络上精心编排生活,向成百上千的“好友”发出邀请,用点赞和评论来确认自身的存在。我们以为在与世界紧密相连,但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一场盛大的自我告解,真正的“椅子”上,或许空无一人。
当“意义”本身变得可疑,那么,直白地呈现“无意义”,便成了最深刻的真实。那些以假乱真、以虚充实的空椅子,未必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承认并戏谑这份荒诞,反而成了一种巨大的释放——在我们共同面对这片“巨大的空白”时,一种心照不宣的、真实的连接,得以悄然建立。
韩叙与王颖:
为孤岛舞台注入平行时空的炼金术士
作为游走于国际前沿的先锋创作者,韩叙与王颖此次以双重身份——既是舞台的操控者,亦是荒诞的表演者——来解构这部经典。从《臭虫》的混乱到《等待戈多》永恒的等待,他们早已将“荒诞”内化为创作的骨血。
![]()
他们的改编最锐利的一笔,在于引入了一段穿越舞台的黑色影像。他们意图创造一个“冷峻、唯美的黑白世界”,与舞台上“荒诞、表现主义的彩色世界”并置对话。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诗意的平行时空:当老夫妇在彩色的喧嚣中忙碌至死,另一对青年男女却在黑白的静默中相爱如谜。他们是老夫妇青春的幽灵?是回忆的残影?还是所有激情终将归于虚无的预言?
![]()
舞台上的椅子在不断堆叠,象征着物的狂欢与人的缺席;影像中的连接在持续闪烁,诉说着爱的瞬逝与永恒。韩叙与王颖以这种错位的时空剪辑,完成了一场关于存在本身的诗意质询:我们当下炙热的情感,究竟是对抗虚无的真实慰藉,还是另一场终将走向寂静的循环序曲?
![]()
在他们手中,椅子不再是无生命的道具,而是拥有了呼吸与命运的角色;老夫妇的忙碌不再是单纯的滑稽戏,而是一则带着深沉悲剧底色的现代寓言。
七十年前,人们面对这样的戏剧,惊诧地质问:“这也叫戏?”
七十年后,韩叙与王颖以这场精心策划的“无聊”狂欢,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它不仅能,而且以其深刻的荒诞,比任何时候都更精准地刺中了我们当下的精神内耗与生存核心。
现在,邀请你走进剧场,坐上属于你的那把“椅子”。看他们如何让空椅开口说话,让虚无隆重登台,让你我在会心一笑或默然沉思中,照见彼此最真实的倒影。
《椭圆形的椅子》
![]()
2025.10.20-10.22
嘉兴市 | 国乐剧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