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对心理学的痴迷,源于一个冷酷的事实:人类的感知和思维器官,在进化中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生”。
这会导致系统性的错误,但幸运的是,这种错误是可预测的。
芒格的智慧体系,远不止投资,它是一套在复杂世界中理性生存与发展的哲学,能有效帮助我们预测错误。
![]()
1. “自欺”是我们大脑系统的默认设置
芒格认为,我们最警惕的不是别人欺骗你,而是大脑会主动、先发制人地欺骗自己。
为什么说“自欺”是大脑的默认设置?
在他总结的多个心理倾向中,很多都揭示了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快速做出反应而走的“捷径”。这些捷径在原始社会有效,但在复杂现代社会中是灾难性的。
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的首要任务是节能和求存,而非追求绝对真理。
大脑更喜欢节能: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用最少的能量做出判断。承认错误、重新思考是极其耗能的,而固执己见、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则轻松得多。
大脑喜欢自我辩护以维持自尊:承认“我错了”在心理上是痛苦的,它会威胁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为了保护“我是个聪明/善良/有能力的人”的自我叙事,大脑会主动扭曲事实,将错误合理化。
从众助推大脑自欺:从众是大脑自欺的强大助推器。在远古部落,从众能让你融入群体,避免冲突。其核心动机是“寻求社会认同和避免排斥”。即使你的观点错了,但与群体保持一致可能比坚持真理更能生存下去。这种凡事从众比较安全的底层代码一直遗留至今。
时至今日,我们大脑的“自欺系统”中发展出两个异常强大的利器,那就是:“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和“激励效应”。
前者使我们顽固地坚守过去的错误决定,后者让我们为了利益而无意识地扭曲事实。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表现在:我们不仅不愿改变自己的想法,甚至会为了与自己过去的决定和身份认同保持一致,而做出明显非理性的行为。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根源——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现在放弃岂不是证明我当初是傻瓜?
这种倾向也是我们“承诺和一致性”原则被滥用的心理基础。我们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就会遇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保持一致。
比如,持有不断下跌的股票不愿抛售;坚守一段早已破碎的关系;固守过时的职业观念,不愿转型。
“激励效应”可以用富兰克林的名言来阐述:“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反过来,这个效应也作用于我们自身:我们自己也时刻处于各种激励机制之中,我们的“客观”判断很可能已经被我们自身的利益所污染。
它表现在,当某种信念能给我们带来金钱、社会认可、心理舒适等好处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开始相信它。因为此时我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寻找“理由”。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去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同时忽略或贬低那些反对的证据。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和精神节能机制。
因此,屠龙者终成恶龙,很多时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激励机制改变后,他的认知被无意识地扭曲了。
比如,销售会真心相信自己推销的产品是市场上最好的;基金经理会无视市场风险,因为他的收入与管理规模挂钩(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不仅意味着要审视他人的论点,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自身的信念和立场背后,是否存在某种我们不愿承认的“激励机制”。理解这一点,是抵御认知扭曲、做出更明智判断的关键。
因此,“理性首先是一场针对自己的内战”。但如何打赢这场战争意味着真正的理性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持续的、艰苦的修行。
芒格的核心主张培养跨学科思维。当你只用一个学科的模型看世界,就像“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通过掌握不同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生物学、历史学)的核心模型,你就能从多个角度透视一个问题,大大降低被单一思维模式欺骗的概率。
所以,我们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头脑中那套为了舒适而编织的谎言。
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我们天生并不智慧;真正的强大,始于意识到我们内在的脆弱。这场“针对自己的内战”虽然永无休止,但每赢得一场小战役,我们就能在认知的阶梯上更上一层,看得更远,决策得更明智。
要打赢这场针对自身弱点的内战,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更为可靠的认知工具。这正是芒格第二个核心前提——世界是可以认知的——发挥作用的地方。
![]()
2. 世界是可以认知的
芒格的核心前提是世界从根本上是可知的,但其复杂性远超常人想象。
因此,他坚定的反对“一把锤子”主义,提倡跨学科学习(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培养跨学科思维)。这不是简单的“多学点知识”,而是他认为现实本身没有学科边界,学科划分只是人类为了方便研究而创造的幻觉。一个真正想理解事物的人,必须像现实本身一样,无视这些人为的界限。比如,一个只懂经济学的人,在理解经济问题时几乎是“残障”的。
他的目标不是积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在大脑中编织一张密集的、相互连接的“概念之网”。任何一个新信息或问题落入这张网中,都会被多个节点(思维模型)捕获和解释。这为我们直接对抗这个支离破碎、信息过载的世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他追求的是一种 “概念的流体力学” ,让思想在各个模型间无缝流动,而非生硬切换。
拥有了认知世界的工具,我们该如何行动?
芒格的答案出人意料地简洁:核心不在于追求多么辉煌的成功,而在于如何系统性地避免愚蠢的失败。
3. 如何避免失败
芒格思想与世俗智慧最背道而驰的地方。他的核心不是“如何成功”,而是 “如何确保不失败”。这需要——
逆向思维的哲学根基:这不仅仅是技巧,而是一种根本的思维方式。真理往往在它的对立面中显现得最清晰。想知道如何幸福?先研究什么会导致痛苦。想知道如何成功?先穷尽所有导致失败和愚蠢的方式。这是一种 “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的辩证法。
“不作为”的极端价值:在芒格看来,大部分行动的预期价值是负的。因此,极度的耐心——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学习和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积极的策略。这不是被动,而是一种积极的、有纪律的静止。他把市场比作“赌马”,只有赔率极度有利于你时,你才下注。其他时间,看别人犯错就是你的盈利。
“能力的边界”意识: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在芒格这里变成了务实的行动准则。明确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 “能力圈”不是一个荣耀的勋章,而是一个谦卑的警告牌。它的价值不在于圈有多大,而在于你多清楚地定义它的边界,并且有勇气守在边界之内。
然而,即便拥有了所有的策略和纪律,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石,一切仍是空中楼阁。这个基石,就是芒格思想中最具哲学色彩的“配得上”原则。
![]()
4. “配得上”的哲学
这可能是他最不被人理解,却最为核心的内核。他将道德和理性彻底融合。
他将“信任”作为终极复利,将诚信、可靠、守诺视为这个复杂社会中最有效的润滑剂和简化器。当你成为一个公认的“靠谱”的人时,你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强大的“信任网络”,这极大地降低了你与他人合作的交易成本。这是一种长期来看回报率最高的“捷径”。
他的建议:“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是一种将自身作为系统来优化的工程学思维。
这个“配得上”不是表面相似的“门当户对”或者“一个萝卜一个坑”之类的"Match"(匹配),而是需要你内部建构升华的"Deserve"(应得、值得)。
"Match"(匹配)带有一种被动的、外在的适配性。就像一把钥匙匹配一把锁,一个求职者的技能匹配一个岗位的要求。它强调的是符合条件、满足规格。
在这种语境下,主体是去适应一个外部设定的、现成的标准,它缺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芒格的智慧远不止于此。
芒格所指的 "Deserve"(应得、值得)是一个充满因果力量的词。它关乎内在价值、品格和资格。它不是关于“ fitting in ”(融入),而是关于“being worthy of”(配得上)。
这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而是深刻的系统思维。它迫使你将注意力从外部结果(我如何才能“得到”那个机会/那个人/那笔财富)转移到内部构建(我需要具备什么品质、能力、价值,才能成为那个机会/那个人/那笔财富的自然吸引物)。
进而要求你从内而外地构建你的品格、能力、智慧和信誉。你不是为了得到某个特定职位而去“匹配”它的要求,而是通过持续修炼,成为一个本身就极具价值的人。这样,无论是那个职位,还是其他的好机会,都会自然地被你吸引。
它隐含了一种朴素的宇宙法则——你收获的,最终会是你所值得的。如果你想要一个优秀的伴侣,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伴侣;如果你想管理巨大的财富,你必须先具备驾驭这些财富而不被其毁灭的品格与智慧。
"Deserve" 是主动的。你不是在等待被选中,而是在主动塑造一个值得被选中的自己。
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一个金字塔结构:
塔基(世界观):世界是可知但复杂的系统,人类是容易误判的生物。
塔身(方法论):通过跨学科的多元模型编织认知之网,运用逆向思维和检查清单来防御错误。
塔尖(行动准则):在清晰的能力圈内,以极度的纪律和耐心,等待并只参与那些赔率极度有利的决策。
贯穿塔身塔尖的钢筋(伦理观):坚持“配得上”原则,将诚信作为最高效的长期理性。
因此,“配得上”最终成为一种最高级的理性:它将诚信、可靠等道德品质,转化为在长期博弈中最具回报率的战略资产——广泛的信任。
—小结—
查理·芒格的思想内核,本质上是一套为不完美的、充满认知偏见的普通人设计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求生与发展”的操作系统。
这个系统以一个冷酷的自我认知为起点,承认我们的大脑天生自欺,世界复杂但可知。为此,我们需装备多元思维模型,来编织认知之网,并运用逆向思维等作为核心防御工事。
我们的行动准则是在清晰的能力圈内,以极度的纪律和耐心,专注于避免失败。
而贯穿整个系统,使其稳固并产生长期复利的,是那根无形的钢筋,即“配得上”原则——它将道德彻底理性化,让诚信成为最高效的长期策略。
它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最聪明的人,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强大的、多层次的“心智免疫系统”,持续地、笨拙地、但非常有效地避开愚蠢,从而让智慧与成功有机会自然地浮现和生长。
![]()
插图选自Eduardo Nery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