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跑友吐槽“10-11月跑马冻得手发麻”,转头就看到南方跑友说“穿背心还浑身冒汗”——这个季节的马拉松赛道,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的真实写照。
![]()
从东北的零下初雪到华南的秋日暖阳,城市间动辄20℃以上的温差,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做好这些细节,才能在不同气温里都跑得安心。
一、赛前先做“气温功课”:精准预判风险
马拉松最适宜的参赛温度是12-22℃,但这个季节的城市赛道早已跳出舒适区。赛前务必查准比赛地的实时气温、湿度和风力,重点关注两个关键:
• 高温预警:南方城市若气温超25℃,尤其叠加高湿度,热射病、中暑风险会骤升,死亡率可达20%-70%。
![]()
• 低温预警:北方城市气温低于10℃时,失温、肌肉扭伤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赛前检录阶段更易因等待时间过长导致体温流失。
建议提前3天跟踪天气变化,不要仅凭“当地季节常态”判断——比如深秋的华北可能突然降温,而华南的11月仍可能出现“秋老虎”。
二、穿搭公式按温度“对号入座”:保暖又不臃肿
不同气温下的穿搭核心是“控温+排汗”,盲目增减衣物只会影响状态甚至引发危险。这份分温区穿搭指南请收好:
• 25℃以上(高温区):速干背心+短裤,优先选白色、浅灰色等浅色衣物,减少热量吸收。搭配空顶帽、冰袖和带散热孔的跑鞋,裸露皮肤记得涂防水防晒霜。
• 10-20℃(舒适区):采用“速干内层+轻量化马甲+防风夹克”的三层穿法,下身配压缩裤增强肌肉支撑。赛前可穿赛事雨衣保暖,跑热后及时脱掉丢弃。
• 5-10℃(低温区):薄防风外套+速干长袖+厚压缩裤,加配薄手套和保暖运动帽,头部和手部是热量流失的重灾区需重点防护。
• 5℃以下(严寒区):在低温区基础上叠加薄运动羽绒背心,身体暴露部位可涂凡士林减少热量散失,同时携带保温毯备用。
切记避开纯棉衣物!出汗后纯棉会持续吸汗贴肤,高温易引发不适,低温则会加速失温。
![]()
三、补水补能:温度不同方法大不同
气温直接决定身体的水分和能量消耗速度,“一刀切”的补给方式行不通。
高温赛道(25℃+)
• 频率:每15-20分钟补水150-300ml,优先选含钠10-20mmol/L、钾2-5mmol/L的运动饮料,避免单纯喝水导致低钠血症。
• 技巧:路过喷淋站时让水流直接冲头部和躯干,或用海绵蘸冷水擦拭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主动降温。
低温赛道(10℃以下)
• 频率:每30分钟左右补水100-200ml,可搭配能量胶补充热量,赛前3天适当增加盐分摄入提升抗寒能力。
• 技巧:避免喝冰水,选择常温水或微温水,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四、赛中应急:这些信号必须立刻停赛
无论高温还是低温,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都不能忽视。出现以下症状请立即停止比赛,前往医疗站求助:
• 高温不适:头晕、恶心、面色潮红,或心率超过180次/分钟且持续不下降。
• 低温不适:四肢发麻、持续颤抖、体温明显下降,即使运动中也感觉寒冷。
• 通用警示:肌肉剧烈痉挛、胸痛、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问题的前兆。
记住:“安全完赛”永远比成绩重要,主动退赛不是认输,而是对身体的负责。
五、赛后恢复:温差大更要防“二次伤害”
赛后身体免疫力下降,温差带来的隐患会持续放大,这几步恢复流程不能省:
1. 及时换衣:无论高低温,完赛后都要在30分钟内换上干爽保暖的衣物,避免汗湿衣物导致体温骤降引发感冒。
2. 科学降温/保暖:高温赛后可冷水冲淋下肢5分钟缓解疲劳,低温赛后则需立即裹上保温毯升温。
3. 补充能量:30分钟内补充香蕉、能量棒等碳水化合物,搭配含电解质的饮品,2小时内再补充20-30g蛋白质修复肌肉。
4. 避免误区:赛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热水浴;第二天也别睡懒觉,低强度慢跑或散步更利于恢复体力。
这个季节的马拉松赛道,有人在华南的暖阳里短袖冲刺,有人在北方的寒风中裹紧外套,但所有跑者的目标都该是“安全回家”。
根据气温做好准备,把细节拉满,才能在不同城市的赛道上都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注我,学习更多跑步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