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北京的江女士(化名)近来因父母的异常行为感到焦虑不已,年届七十二的双亲每天雷打不动地守候在家庭微信群中,追随一位自称“李教授”的人物参与所谓的“健康知识讲堂”,短短三十天内竟花费逾两万元购买大量保健品。
直到她偶然翻看其中一盒名为“大补丸”的产品包装,才注意到角落处极不起眼地标注着“三高人群禁用”字样——而她的父母正是长期高血压患者。这一发现让她猛然意识到,老人早已深陷一场精心设计的私域直播骗局之中。
类似的情景正悄然在全国无数个老年微信群中反复上演。那些以“免费领取礼品”“权威专家在线问诊”为噱头的私密直播活动,为何能够如此精准地俘获成千上万老年网民的信任?面对不断升级的涉老诈骗现象,我们又该如何构筑坚固防线,守护好长辈们的养老积蓄?
![]()
此类骗局的大范围扩散,根源在于我国老年人触网速度迅猛与安全防范意识滞后的结构性矛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网民数量已攀升至1.61亿,互联网普及率首次突破52.0%大关。
与此同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高达22%,伴随银发经济整体规模迈入7万亿元门槛,这群拥有稳定储蓄、时间宽裕且高度关注健康的群体,自然成为不法分子争相围猎的目标。
私域直播的“捕猎”模式早已形成一套成熟且环环相扣的操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深刻洞察并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
![]()
在客户获取阶段,骗子普遍采用“低成本诱惑”策略,在菜市场、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老年人频繁出入的场所设立临时摊位,“扫码即送鸡蛋”“免费测量血糖血压”等宣传语随处可见。
更有甚者打着“限量赠送价值88元皖南散养土鸡”的旗号,诱导老人登记信息加入体验群,实则只为将其纳入营销网络。
他们甚至会将普通鸡蛋加盖“土鸡蛋”印记,单个成本不足几元却能高效吸引大批中老年人入群。随后根据成员的消费能力、互动频率等数据,筛选出具备高转化潜力的“优质客户”,进一步拉入更为封闭的小型社群。
![]()
一旦进入私密群组,商家便启动“情感渗透”机制:每日定时推送养生贴士、发放小额红包激励活跃度,并安排“水军”在群内频繁分享“服用后病情好转”的虚假案例。
部分团伙还会派遣所谓“健康管理师”或“指导老师”主动添加老人微信,嘘寒问暖、关心饮食起居,通过持续的情感投入逐步瓦解其心理防线,营造出一种“家人般”的亲密假象。
![]()
当信任关系初步建立后,便会推送需要输入特定密码才能观看的直播链接,而这些所谓的“健康讲座”实则是彻头彻尾的表演式营销。
主播往往虚构身份背景,有的谎称自己是“三甲医院退休主任医师”,有的冒充“国家中医药养生协会理事长”,在上海近期查处的一起案件中,竟有主播伪造某知名医药集团员工身份,经核查该企业根本不存在。
![]()
产品宣传内容更是严重夸大其词,把普通棉麻制品包装成“含有藏红花精华可治疗失眠的神奇四件套”,将仅含淀粉成分的胶囊吹捧为“逆转癌细胞的特效药”,甚至编造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刺激冲动下单。
更恶劣的是,部分团伙借助“目睹”等第三方直播技术支持,随意篡改后台数据,虚增在线人数与点赞量,制造万人抢购的虚假盛况,进一步强化老人“大家都在买”的从众心理。
![]()
相较于淘宝、抖音等公开平台,私域直播更具欺骗性的关键在于其高度封闭与隐蔽的运行机制。
这类直播依托微信社群展开,所有信息均由运营方完全掌控,任何质疑声音或负面反馈都会被迅速清除,老年人被困于一个由谎言编织的“信息孤岛”中,几乎无法接触到真实评价。
![]()
基于用户画像进行个性化内容推送的私域直播,其商品转化效率可达传统公域直播的3至5倍。
更为棘手的是维权路径几乎被堵死:交易多通过微信个人账户完成转账,卖家无营业执照、无固定地址;直播结束后链接失效、回放删除,关键证据难以保存。
上海的刘先生曾花费数千元购买一套“藏红花安神四件套”,使用后毫无效果,试图联系客服退货时却发现无人回应,直播记录也被彻底清除,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追责。
![]()
10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主题聚焦“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通报阶段性治理成果。
发布会上指出,针对私域直播带来的监控难、取证难、追溯难三大执法难题,各地监管部门已采取针对性技术手段予以破解:广泛应用电子数据取证技术,提取包括直播录像、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在内的多种数字证据。
同时建立起跨区域联合办案协作机制,有效应对犯罪团伙“一处引流、多地发货”的分散布局,实施“穿透式监管”,将前端推广、中端直播、后端供货及销售链条全部纳入打击范畴。
此次整治行动的关键之一,在于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作为私域直播主要承载工具的微信平台,现已明确规定:从事健康科普类直播的主播必须持有相应执业资质证明,不具备医疗资格者严禁推销保健品或提供诊疗建议。
微信还推出了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对60岁以上用户的高额支付行为进行弹窗提醒,提前干预潜在违规交易。其他社交与电商平台也相继推出类似防护机制,形成行业联动效应。
相关管理办法在完成公众意见征集后将尽快落地施行,进一步厘清直播平台、运营主体、营销人员等各方法律责任,构建监管机构与平台之间的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机制,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
我国对针对老年人的私域直播诈骗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本质上是对老龄化社会基本民生安全的坚定捍卫。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福祉安宁,更直接影响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从“扫码送蛋”的小利诱惑,到“专家荐药”的情感操控,尽管私域直播的套路日益复杂精巧,但终究无法逃脱监管科技的进步、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以及社会温情的守护。
当1.61亿老年网民逐渐学会辨识那些披着关怀外衣的利益陷阱,当各大平台真正履行审核义务守住第一道防线,当监管部门始终保持雷霆手段持续震慑,那些觊觎养老资金的非法之手终将无所遁形。
捍卫老年人的消费安全,不仅是守护一个个家庭晚年的幸福图景,更是为银发经济迈向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正是中国在应对深度老龄化进程中,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最真切的实践诠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