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2德 编辑:阿册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很多人以为,爱情的尽头是争吵。
但在心理学看来,爱情真正的尽头,其实是——沉默。
有个女孩在咨询中哭着说:“他不是不在意我,也不是不爱我,就是一吵架就不说话。那种被冷落的感觉,比被骂还难受。”
她说,有时候两个人明明只是因为晚饭吃什么起了争执,她想解释,对方却一句话不说,低头滑手机。空气凝固,心跳加速,脑子里全是“我是不是又哪里做错了”。
而对方的沉默,就像一堵厚厚的玻璃墙——她拼命拍打,声音却传不过去。
这,就是心理学上非常典型的“冻结反应(freeze response)”。
在“战或逃”(fight or flight)之外,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创伤应激模式:冻结。
当大脑感受到冲突或威胁时,有些人不会反击,也不会逃避,而是僵住了。
他们看似“冷静”,实则是心理系统在自我保护:
“我不能说话,说了可能会更糟;我不能表达,表达只会被否定;我只要安静,也许危险就会过去。”
沉默,不是冷静。
沉默,是一种深层的心理防御。
但问题是——这种防御,一旦反复出现,就会成为亲密关系中最隐秘的“慢性毒素”。
吵架至少说明你们还在沟通、还在乎;而沉默,是关系情感的断电警报。
![]()
来源:pexel
01沉默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创伤记忆在说话
很多人会抱怨:“他就是那种内向的人”、“她天生就不爱沟通”。
但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吵架就不说话”往往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创伤在说话。
1. 童年经验塑造的“冻结系统”
成长在高压或情绪不稳定家庭的孩子,往往学会了“保持安静”来避免被惩罚。
比如:
父母吵架时,他们只能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声。
表达委屈时被骂“矫情”“不懂事”。
争辩时被训“顶嘴”“不尊重长辈”。
于是,他们的大脑逐渐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
“冲突=危险。” “安静=安全。”
这种心理程序一旦固化,就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
当伴侣语气稍重,他们的神经系统就自动“锁死”,身体紧绷,大脑一片空白——这不是他们“冷淡”,而是他们的身体在“自我保护”。
心理学上称之为“创伤性冻结反应”(Trauma-induced Freeze Response)。
它常见于经历过情感忽视、暴力、批评、羞辱的人群。
他们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说话的代价曾经太高。
2. 不是“冷暴力”,而是“自我麻醉”
沉默的人往往也在痛苦中。
他们害怕一旦开口,情绪会失控、关系会崩溃,于是把感受封印在心底。
他们并不觉得轻松,只是麻木。
这种麻木,是一种自我麻醉,是神经系统暂时关闭“感受通道”的结果。
然而,对伴侣来说,这种麻木却是致命的误解:
“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 “我说什么你都没反应,你到底有没有心?”
于是,一个在沉默中自我保护的人,和一个在沉默中被折磨的人,在痛苦中渐行渐远。
![]()
来源:pexel
02|沉默的连锁反应,两个人的心理“跷跷板”
心理学家戈特曼(John Gottman)在研究上千对伴侣后发现:
在导致婚姻破裂的四大“末日行为”中,冷漠与沉默(stonewalling)的破坏力最强。
1. 被沉默的一方,会陷入情绪过载
当一个人被反复忽视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被点燃——这是管理恐惧与愤怒的区域。
于是,他们会变得焦虑、激动、甚至歇斯底里。
你是不是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方沉默,另一方越说越急;
一方逃避,另一方哭着追问;
最后,追的那个精疲力竭,退的那个心门更紧。
这种场景,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追—退循环”(Pursuer–Distancer Cycle)。
一个人越追,另一个越退;越退,关系的距离就越大。
久而久之,追的一方开始绝望:“我再也喊不动你”;退的一方也心累:“你为什么总要逼我”。
关系被困在僵局中,谁都不是坏人,但两个人都在受伤。
2. 长期沉默,让关系失去“情绪复原力”
真正亲密的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冲突后能修复。
但沉默让修复无从谈起。
当一次次的矛盾都以沉默收场,彼此的心就像沙滩被潮水反复冲刷——温度一点点被带走,只剩下光滑而冷硬的表面。
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情感疏离”(Emotional Withdrawal)。
它不是一场风暴,而是一场干旱。
人们不是一夜之间离开,而是在沉默中慢慢走失。
![]()
来源:pexel
03|打破沉默的三把钥匙,安全、共情、表达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沉默的恶性循环?
心理咨询中,我们常用三个关键词:安全感、共情、表达。
1. 创造“心理安全感”
很多沉默者不是不想沟通,而是“不敢”。
他们的大脑被过去训练成“说错话就会被惩罚”。
所以,首先要让对方感觉安全——你不是来评判、不是来逼问,而是来理解。
可以从表达感受开始,而不是指责行为。
比如:
❌ “你为什么总是不说话?”
✅ “当你不说话的时候,我会有点害怕,好像我们之间的距离变远了。”
这样的表达方式降低了对方的防御,也让对话重新启动。
2. 用“封闭式问题”引导,而不是泛泛追问
沉默的人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
如果你问:“你到底怎么了?”他们会更慌。
但如果你问:
“你是不是还在生气?”
“你现在是不是不想讨论这个?”
这类封闭式问题更容易让对方开口,因为回答只需“是”或“不是”。
心理咨询中我们称之为“微开启策略”——让沟通从缝隙里重新发芽。
3. 自我安抚与自我区分
被沉默对待的人,也需要学会自我安抚。
要明白,对方的回避并不是因为你“不值得被爱”,而是他们的神经系统暂时关闭了。
不要用对方的沉默,来验证自己的价值。
尝试做一些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比如深呼吸、写情绪日记、短暂离开现场。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情绪调节的自我分化”——你能在对方冷静前,先照顾好自己的心。
而对于沉默的一方,最重要的是学会辨认自己的情绪信号。
问问自己:
“我是真的不想说话,还是害怕说了被攻击?” “我是在冷静,还是在躲避?”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是时候学习新的情绪表达方式——也许从一句“我现在很乱,不知道该怎么说”开始。
如果您想教好孩子,想预约壹点灵顶级的亲子咨询师,可以添加大表姐微信,1v1顾问联系。
![]()
来源:pexel
沉默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求救信号。
心理学家皮埃尔·贾奈(Pierre Janet)说过一句话:
“创伤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它仍在现在继续发生。”
每一次吵架后的沉默,可能都是过去创伤在当下的重演。
那不是“懒得沟通”,而是“不会被安全地看见”。
真正成熟的关系,不是永远不争吵,而是能在冲突中保持连接。
当一个人愿意在害怕中依然尝试表达,当另一个人能在愤怒中依然保持倾听——那才是爱最深的模样。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陷入沉默,或者被沉默所伤,也许,是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
心理咨询能帮你找到那根被卡住的线,重新理解“沉默”的语言。
因为有时候,我们不是不会沟通,而是太久没人听懂。
当沉默被理解,语言才会回来;
当心被看见,关系才会重新呼吸。
请记住:
吵架不是关系的终点,沉默才是。 而理解——是沉默之后,一切复苏的开始。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5000万客户咨询,严选2%顶尖咨询师服务,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