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逆境让个体产生创伤的同时,也失去了普遍信任他人的能力

分享至

早期的逆境让个体产生创伤的同时,也失去了普遍信任他人的能力。

彼得·福纳吉关于逆境抑制想象力并导致心智化回避的论断,为我们理解早期创伤的长期心理后果提供了一个精妙而深刻的理论框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在心理动力学层面上逐步演进、不断自我巩固的恶性循环。本文将沿着“创伤体验→防御性抑制→信任能力受损→对心智的恐惧→社交脆弱性”这一路径,进行递进式的推理与阐述,揭示其中复杂的心理动力学机制。

第一阶:创伤之始——主观现实感的否定与容纳失败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始于早期与照料者的互动。在这个阶段,婴儿的精神状态(如饥饿、恐惧、愉悦)需要被照料者看到、理解、命名并适时回应。温尼科特所称的“抱持环境”和比昂所言的“容器-被容纳”关系,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照料者通过“心智化”的功能——即解读婴儿内心状态并给予恰当反馈——帮助婴儿整合自身混乱的情感体验,逐步构建一个内在的、连贯的自我感。

逆境与被剥夺的核心危害,在于系统地破坏了这一过程。当儿童表达痛苦时,遭遇的可能是忽视(无人回应)、曲解(你的悲伤被认作愤怒)甚至虐待(你的需求招致伤害)。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容纳失败”。儿童的内在体验无法被外部世界确认和验证,其主观现实感遭到了否定。此时,创伤不仅来自于痛苦本身,更来自于一种“不存在”的恐惧——我的感受无关紧要,我的内心世界不被看见。这种体验动摇了自我存在的根基,为后续一系列防御性操作拉开了序幕。

第二阶:防御之策——想象力的抑制与心灵盲区的形成

在持续的容纳失败下,继续尝试“心智化”变得徒劳且危险。揣测一个无法回应或充满敌意的照料者的意图,只会带来更深的挫败、困惑与痛苦。作为一种生存所必需的防御机制,个体开始“抑制想象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