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个月内举办92场活动!这个品牌学术活动开幕,首场聚焦人类学与AI

0
分享至




10月18日,“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幕式暨首场学术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上海市社联主席徐炯出席会议并致辞。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出席会议,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主持会议。

金力代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类学学会,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人类学是一门“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的学科,复旦大学始终将人类学视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上海人类学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全市人类学科研与科普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贡献了扎实的学术力量,彰显了上海人类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与学术高度。今天的年会以“人类学有AI/爱”为主题,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学科穿越技术浪潮、坚守人文本质的初心。复旦大学愿与上海人类学学会一道,继续推动人类学与AI技术、生命科学、艺术科学等学科的深度协同,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徐炯表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强调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不仅是对复旦大学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上海社科界的共同激励。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智聚力、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潜心问道、述学立论。他希望广大学术社团借助“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平台,更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上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提供理论支持、贡献智慧力量。



会上,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外文学院博导刘海涛,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上海科技报高级记者吴苡婷先后作主旨发言。

“数据之镜中映照出的语言普遍规律,究竟解码了人类的何种共通密码?”刘海涛通过追寻大语言模型的跨语言能力之源,探索“为何单语模型能处理多语言”之谜。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密码,人工智能以大规模真实语言数据为钥破解了这一密码,并正在重新定义知识形态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他的团队通过涉及数十种语言的数据驱动研究发现:大模型跨语言能力的本质,并非算法的偶然产物,而是数据中潜藏的语言普遍规律在发挥作用。大模型的成功本质是数据驱动下对语言普遍规律的挖掘,而非模型本身的“魔法”。数据之镜映照出语言演化的共同脉络,人类思维共享着超越文化的深层密码,而语言作为一种人驱动的概率系统承载了人类认知的共通基因。

黄平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传统法医人类学的鉴识模式。过去依赖经验与人工测量的工作,如性别与年龄推断、面貌复原、骨骼创伤分析等,正被生成模型赋能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过程。通过深度学习与三维重建结合,AI可从颅骨生成面貌模拟,实现更高保真度的人像复原;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可在样本稀缺条件下扩充训练集,优化性别、年龄、容貌复原等识别模型的精度。同时,大模型还可自动生成鉴定报告、辅助特征描述与案例分析,显著提升法医鉴识的工作效率。未来,AI将会成为辅助法医开展人类学鉴识的有力工具。

吴苡婷回顾了其所著《追根寻迹——探寻“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真实》的创作历程。在长达八年的时间中,她构建了科学实证主义框架和社会学田野调查风格的科学文化叙事模式,立足证据优先、逻辑严谨、多角度验证的科学思想,运用比较法(横向对比)、排除法(逻辑筛选)、印证法(多维交叉)、测量法(对应文献)等,让读者在文字中触摸到真实,成功地将曹操墓的答案传递给了公众。

会上,颁发了2025年度人类学终身成就奖,中国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获奖。郭大顺系统回顾了自己60余年的考古探索历程,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红山文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了新的理解。他指出,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核心遗址,其“北庙南坛”的中轴线布局、“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结构,以及女神庙、积石冢、圜丘祭坛等重要遗迹,共同构成了具有早期都城特征的“圣都”格局,展示了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前已具备的祭祀体系与社会组织形态。

在下午举行的青年论坛上,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孙悦礼,复旦大学教授刘佳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柴可东,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美术馆馆长马琳,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轲,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李嘉弘,上海桥中集团副总裁黄钢分别作了发言。

孙悦礼介绍了中医骨伤学科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化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应用。刘佳佳介绍了如何从宋画和古诗看生物多样性变化。柴克东揭示了商周青铜酒器上的短柱之谜。马琳分析了人工智能绘画的生成逻辑与技术机制,指出从“人类中心”走向“人机共创”的新研究路径。王轲认为,古DNA为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婚配习俗、社会结构,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李嘉弘指出,当代文化人类学重新审视将非人的存在物视为社会行动者的可能,这为我们理解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黄钢认为AI的出现跟设计人类学能形成互补,未来将会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据介绍,“学会学术活动月”是上海市社联精心培育打造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2300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先后在“活动月”的平台上集中亮相,形成了学科交融、学术交流、学派交锋的良好氛围,生动展现了社联所属学术团体联系、团结、引领本学科、本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整合学科力量,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继首场学术活动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还将有91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陆续“闪亮登场”。

原标题:《一个月内举办92场活动!这个品牌学术活动开幕 ,首场聚焦人类学与AI》

图片来源:陈炼 摄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76094文章数 7575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