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10点半杨先生还挺好,到11点半听说又不行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回忆起杨振宁最后的时刻,声音哽咽。谁都以为这个顽强的老人能再次挺过去,但这次,他真的走了。
享年103岁。那个说要拿诺贝尔奖的少年,用一生实现了所有梦想。
![]()
那个13岁就说要拿诺贝尔奖的少年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3岁时,他对父母说出那句“狂言”:“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没人想到,这个少年的梦想会成真。
![]()
16岁,他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物理满分、微积分99分,被誉为“联大最佳学生”。
35岁,他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摘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他用一个奖,打破了“华人不如西方人”的魔咒。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现场
不止诺贝尔奖:他重塑了20世纪物理学
很多人只知道他的诺贝尔奖,却不知道他更大的贡献: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重要性堪比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
![]()
学术界评价:“重塑了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图谱。”他的离去是世界科学史的巨大损失,是物理世界的损失!他是继爱因斯坦以来全球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他曾受爱因斯坦接见和赞赏。在那个西方主导的科学世界里,他让中国声音响彻世界。
![]()
钱学森,钱三强,于敏,郭永怀,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亟需科技人才的时候,他们排除艰难险阻,毅然抛弃美国国家给予的丰厚物资生活与经济条件,坚决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他们是伟大的!杨先生,在国外练就理论物理和影响达到顶尖水平,再报效祖国,同样令人景仰。
爱国不分先后。从“两弹一星”元勋到当代科研中坚,他们同样心怀家国、深耕不辍。尊重前辈认可来者,这才是对科学精神的真正传承。 向杨振宁先生致敬,也向所有科研追光者致敬!
28岁与82岁的爱情:争议背后的真情
2004年,28岁的翁帆嫁给82岁的杨振宁,54岁的年龄差引发轩然大波。
如今回头看,这段感情经住了时间考验。在我二三十岁时,我一直认为他们如此不般配,现在在我四五十岁时,他们的婚姻持续了21年,我逐渐理解了他们。
![]()
般配只是外表上的浅见,在这21年的相互陪伴里,有成全,有成长,有深情,有呵护,这就比所有年龄相配的婚姻,却两看相厌的怨偶好上一百倍!去年,两人低调庆祝“瓷婚”20周年。翁帆特意请来会唱沪剧的朋友,让从没听过沪剧的丈夫一饱耳福。
杨振宁曾理智而深情地说:“不宜要孩子,因为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孩子会很困难。”
他甚至嘱咐:“我离开后,翁帆应该再结婚。”
![]()
从清华园出发,回到清华园
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但这个决定,有着时代的无奈。
1971年,他就秘密访华,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破冰者。
![]()
2003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他把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叶落归根,他做到了。他说:“我的一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
先生和邓稼先是很要好的朋友。当初邓稼先回国。他是搞物理实践的,回国对研究铸就国之重器有实际意义。而杨振宁是搞物理理论的,但国内对物理理论基础太差,回来也作用不大,先生继续在美国搞物理理论研究。到晚年才回来,回来后就在清华园创办了物理研究院,对国家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物理理论还在中华大地上延续
![]()
翁帆的告别:在星星上对我们微笑
杨振宁离世后,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首度发声。
![]()
她翻译了丈夫90岁时写的诗:
《九十抒怀》
我的一生是
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
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
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
福寿绵长……
深深地感恩。
她写道:“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
![]()
结语:他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
潘建伟院士说,杨振宁最大的贡献是“让中国人有了信心,改变了原来‘华人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心理”。
![]()
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园,从诺贝尔奖到规范场论,他用103年的人生证明:中国人可以在世界科学殿堂占据顶尖位置。
他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公式和理论,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会一直对着我们微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