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人生的闭环:从清华园到归根居
1922 年出生的杨振宁,人生轨迹恰似一个完美的圆。7 岁随数学家父亲杨武之迁居清华园,在这里度过 8 年少年时光,埋下 “有生应感国恩宏” 家国种子。
![]()
1937 年战乱中辗转至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在吴大猷、王竹溪指导下奠定物理根基,1944 年获清华硕士学位。1945 年作为公费生赴美,1948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学术黄金期。
2003 年,81 岁的他搬回清华园,将寓所命名 “归根居”;2015 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完成 “从清华出发,归位清华” 的人生闭环。2025 年 10 月 18 日,这位百岁大师在北京逝世,留下横跨一个世纪的科学传奇。
![]()
二、物理圣殿的筑路者
杨振宁院士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 粒子物理: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1954 年与米尔斯提出的这一理论,被学界视为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它解决了 “如何统一基本粒子相互作用” 的核心难题,直接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 该模型至今仍是描述微观世界的最精准理论,统一了弱、强、电磁三大相互作用。更具价值的是,这一理论催生了后续多个诺贝尔奖,成为现代物理研究的 “通用语言”。
![]()
2. 宇称不守恒
1956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大胆质疑 “宇称守恒” 这一物理学界公认法则,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即便遭遇知名学者公开反对,两人仍推动吴健雄完成实验验证,彻底改写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1957 年,35 岁的杨振宁因此斩获诺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之一,奥本海默评价其 “为高能物理学家找到出口”。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3. 杨 - 巴克斯特方程
1967 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意外打通物理与数学的壁垒。它不仅解决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核心难题,更催生 “量子群” 这一全新数学领域,成为统计物理与低维量子理论的研究纲领。这种跨学科影响力,印证了他 “科学是美的诗” 的体悟。
![]()
三、家国情怀
1. 中美 “破冰者”
1971 年 “乒乓外交” 后,杨振宁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返美后在多所大学演讲,直接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 “架桥第一人”。1972 年他向周恩来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直接推动国内科研体系重建;1979 年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公开呼吁 “世界只有一个中国”。
2. 人才培养
1980 年设立 “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成为两弹一星、量子通信等领域的中坚力量。82岁时,他走上讲台,为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整整一学期,每周讲课。他没什么架子,上课从来不点名,鼓励大家踊跃提问。亲自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为清华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学科筑基。
![]()
杨振宁院士多次致信中央,力主发展自由电子激光,为中国相关装置建设发挥关键作用;协助设立求是基金、何梁何利基金,构建科研激励体系。2021 年,他将 2000 余件珍贵资料捐赠清华,建立 “杨振宁资料室”。
3. 归根清华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立志打造“中国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为协助清华创建高等研究院,捐积蓄卖房产,多方游说募捐。个人捐献 100 万美元,募集资金超 1500 万美元。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后,他任清华大学教授。
2003年12月,81岁的杨振宁由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他将自己在清华园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
四、超越科学的意义
杨振宁院士曾说过:“自己最大贡献是帮中国人增加自信心”。在他之前,国际学界不乏对华人科研能力的质疑,而他的诺奖突破与规范场论的史诗级地位,彻底打破这种偏见。潘建伟院士说:“杨先生让我们相信,中国人能做顶级科学”。
![]()
从西南联大的青年到归根清华的老者,杨振宁用百年人生证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的学术高度与家国担当,共同构成了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复制的精神坐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