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新会陈皮的行情开始恢复,加上新会柑采收季节的来临,产业也步入了需求旺季。虽然2025年的行情有点冷淡,但经过行业这些年的发展,仍有不少客户对此有需求,也有不少新入门的读者开始在网上爬楼翻帖学习。
最近老李遇到几个读者朋友,有从事电商平台或者直播的卖家,有新进行业的商家,也有兴趣浓厚的消费者,他们在网上查阅新会陈皮和新会柑相关的材料学习时找到了老李分享的内容,便通过网络联系了老李请教。
说来有趣,这些求教的读者,大多心急如焚,买了很多样本试吃,也看了很多视频和文章,脑里全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张嘴就能说一大堆“别人家”的理论,也喜欢请老李分析这个谁谁谁的观点对不对,哪个谁谁谁说的又对不对,周而复始地问,往来多次后老李觉得这样的回答基本是浪费彼此时间,因此对于这种拿着别人的问题来求证老李的读者,老李基本都是婉拒处理。
对于这些火急火燎希望快速学习的读者,这些年老李遇到过不少,其中99%以上都是“从入门到放弃”,只有1%左右能步入“精通”。从“零”到“一”的学习,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循序渐进,而当前“快餐式”的学习,都只能碰到皮毛,并且越学越乱。本期内容,就说说如何入门学习的技巧。
![]()
晒陈皮
一、入门需要有教材,学费自然省不了
不少朋友刚入门就问:“有没有免费的资料,能一次学会的那种?”
说实话,真没有。新会陈皮的知识体系比较杂乱,从新会柑的品种(茶枝柑的特性、不同产区的差异),到新会陈皮的加工工艺(晾晒、陈化等细节),再到年份辨别、储存方法,不是随便搜几篇网文就能搞懂的。
首先得选对 “教材”。靠谱的教材分两类:一类是权威书籍,比如《新会陈皮的研究与应用》这类专业著作,里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柑树种植到陈皮陈化等基本原理都讲得清楚,适合打基础;另一类是行业内的 “实物教材”,就是正宗的新会陈皮样本,这些可以购买一些行家自存样本作为学习对象。
有个做电商直播的小吴跟老李分享了“交学费”的经验。“之前为了省成本,只看网上的免费辨别技巧,结果第一次拿货就把外地皮当成了新会皮,亏了大几千。后来花了几百块买了本专业书,又找不同产区的新会陈皮样品(新会核心区、外围区、外地皮各一份),对比着看书里的描述,才慢慢摸清了油室、纹路的差异 ”,小吴说这几百块的 “学费”,反而帮他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
门店销售的新会陈皮
“花学费” 心疼,但入门阶段的投入,是为了后续不踩坑。不管是买专业书、订行业报告,还是买样品做对比,这些都是必要的 “成本”。就像学开车要先交学费练车,学习新会陈皮也得先花点钱 “买经验”,把基础打牢了才不会走偏。
茶叶商人梁老板入行多年,他也分享了“入门教程”——制作一份可长期跟踪的“活样本”,“取当年新皮二斤、三年皮二两、六年皮二两、外地工艺做旧皮一两,总价300到500元,便能在未来十年内反复比对香气、色泽与汤感变化。每周闻一次,比刷100条短视频更有效。”梁老板说,可以采用“分期付款”式学习——先花200元以内建立当年皮与三年皮的对照,再逐步引入更高年份,以控制试错成本。
老李也建议新手朋友可以自己建立“三色卡”、“三香卡”等自制教材,通过自然光、白炽光、暖光拍照及对比陈皮的干香、湿香、汤香等记录,一年后便可形成个人“比色、比香”的档案,实用度优于任何第三方教材。
![]()
陈皮水(成熟度越高的陈皮,出汤颜色越深)
二、心态要放平,欲速则不达
“我学了半个月,怎么还是分不清 3 年皮和 5 年皮?”“刚开店,想快点学会辨皮,不然客户问起来答不上来。” 这是新商家和电商卖家最常说的话。但老李想劝大家:别慌,半个月分不清太正常了。
新会陈皮的辨别,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 的事。比如年份,不是看个颜色、闻个香味就能定的 —— 同样是 3 年皮,储存环境潮湿和干燥的,颜色会差很多;同样是新会皮,不同时期采收的香气,细品也有区别。这些细节,不是靠 “突击学习” 能掌握的。
之前有个消费者小张为了给家里老人买新会陈皮,每天熬夜看辨别视频,结果越学越乱,买的时候反而更紧张,生怕买错。后来她听了老李的建议,拿陈皮样品上手摸(感受质地),闻(记清自然陈香),反而能分清哪些是 “刺鼻的工艺皮”,哪些是 “温和的传统生晒皮”。
入门阶段,大部分人都想 “一口吃成胖子”,但先把基础的搞懂更重要,比如新会柑只产自新会地区,不是所有陈皮都叫新会陈皮;比如陈皮陈化要 “陈化”,不能受潮发霉······这些简单的知识点记牢了,再慢慢学复杂的。就像爬楼梯,先踩稳一阶,再迈下一步,着急跑反而容易摔。
老李认为,学习新会陈皮,是“一周吃不透、一月卖不火、一年悟不深”,正是行业最公平的门槛。往往,投机者被时间筛掉,守拙者才能分享复购与升值红利。
![]()
陈皮煮水(成熟度越高的陈皮,出汤颜色越深)
三、有条件可亲自上手学习,区分工艺皮、外地皮等需大量经验实践
“纸上谈兵” 永远学不会新会陈皮,真正的本事,都是 “摸” 出来的。尤其是区分工艺皮(比如熏硫、染色的)、外地皮和新会正皮,没有大量实践,光靠看资料根本没用。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大家多 “上手”:比如消费者朋友,可以买少量不同商家的的陈皮对比 :拿一份新会皮,一份外地皮,一份工艺皮,放在一起看:新会皮的油室是 “密而匀” 的,外地皮的油室可能更疏;新会皮的香气是 “陈香中带果香”,工艺皮可能有刺鼻的硫黄味或酸味;摸一摸,新会皮陈化久了会 “硬而不脆”,工艺皮可能手感“硬韧”。
做电商或新商家的朋友,更要多去产地看看。去年老李带过几个商家去新会的柑园,他们亲眼看到茶枝柑的样子,亲手摘了柑、体验了 “开皮” 的过程,回来后再看陈皮,一下子就有了 “感觉”。有个商家说:“之前看图片分不清‘三瓣皮’的标准,亲手开了一次才知道,好的陈皮开瓣要均匀,不能破,这都是实践里才懂的。”
![]()
晒制新会陈皮
还有陈化和储存,也是要亲自试着学习,比如用玻璃罐存少量陈皮,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 —— 夏天要防潮,冬天要防干裂,慢慢就知道怎么调整环境。这些经验,不是别人能教的,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积累。
有机会也可以“反向游学”,不去新会景点,直奔本地人或果农仓库学习,查看仓库中陈皮的真实样本,在复杂气味与意外口感中完成“记忆锚定”。毕竟,教科书不会写的细节,只有脚踩到地面才会长记性。
其实学新会陈皮,就像交朋友 —— 刚开始不熟,慢慢接触、慢慢了解,时间久了,自然就懂它的 “脾气”。工艺皮、外地皮这些 “假货”,再怎么伪装,也逃不过 “有经验的眼睛”,而这份经验,只能靠时间和实践慢慢攒。
最后老李想对读者朋友说的是:入门新会陈皮,别焦急,也别上火。把 “时间” 当成最好的老师,多学、多摸、多感受,慢慢地,你自然能分清好坏,读懂新会陈皮的 “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