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蒙古带着50万大军南下,越南到底靠什么连挡三次?一个王叔和一群投降者的命运,竟成了历史转折点
![]()
说实话,第一次读到“五十万”这个数字,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强大的元廷兵锋压境,按理说任何小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可是越南不仅抵抗住了,而且两次甚至三次让蒙古人吃了败仗。这其中既有铁血的保家卫国,也有宫廷里的肮脏交易和个人野心。我身边有人读史常说,战争不是只看兵力,更看人心,这句话在这里显得尤为真实。
越南陈朝并非一个完美的王朝,权力交替时确实血雨腥风,很多前朝宗室被清洗,这在史书里有记载,也让后人对陈朝的统治有复杂感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蒙古铁骑面前,陈朝许多皇室成员展现出令人动容的牺牲精神。陈晃亲征、陈国瓒年少请缨、保义王陈平仲壮烈殉国、陈国峻摒弃家仇专心报国——这些名字在史料里一次次被提起,代表着所谓“天子守国门,君亲死社稷”这句朴素的道理。
![]()
然而任何战争里都有两种声音。元廷一面派人册封、礼遇那些愿意合作的越人,试图以“册封+驻军”换取地方控制;一面又派出大军压制不服从的一方。于是既有像陈遗爱那样被带到北方、处于被动的质子,也有像陈益稷那样胸怀不轨、主动靠向强权以图篡位的人。陈益稷的野心让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与元廷靠拢,最终在北方享有虚衔,却在越南的历史记忆里被严厉批判,后世史书对其称谓带有强烈贬抑意味。这种处置方式既是对叛逃者的道德审判,也是国家在重建秩序时必须做出的历史裁判。
说到底,为什么五十万大军会屡屡受挫?理由并不神秘。首先是越军的指挥和民族动员能力——那些真正在前线作战的人有强烈的守土意志,领导层中不乏亲赴前线的君臣。其次是地形和气候的天然优势,热带季风、河网与泥泞往往消耗了外来军队的补给与战力。再次是民心向背问题:元廷所依赖的傀儡和投降者无法获得广泛民众支持,哪怕有短期的战术成功,也难以形成持久的治理基础。最后还有组织策略,越军在关键时刻能集中兵力打击敌方弱点,而不是被动迎战。这些因素合在一起,让兵多并不等于胜利。
![]()
从人的动机角度看,投降与背叛并非单一的“奸”或“忠”。很多时候是野心、恐惧、以及对个人家族安全的考量交织在一起。陈益稷为了王位妥协,陈遗爱在北方几乎成了质子,这些复杂人性在战争背景下被放大。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历史对这些人的审判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也给后来者留下了重要教训:领导力的合法性和群众基础,往往比短期的权谋更能决定一个政权的生死。
把这个历史放到今天来想,其实不难找到相似的情形。我有朋友小李在公司也遇到过“投降派”与“战斗派”的冲突。那些选择向上妥协以保小我者,短期或许有利可图,但长期来看,会丧失团队的信任和凝聚力。反之,真正愿意同行的人,愿意为了共同目标承担风险,才是能把事情做成的人。这种古今相通的规则,是我读这段历史时最深的感受。
![]()
说到底,历史不会简单地把人分成黑白两色,但也不会对背弃共同体的行为轻易宽恕。越南人把那些叛逃的陈姓后代改姓以示惩戒,这样的做法带有时代烙印,也显现了社会对信义的重视。我个人觉得,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关键时刻有为公而战的勇气;而所谓现实主义,也必须承担被历史审视的后果。反过来说,理解这些选择的背景,比单纯谴责要更有助于我们从中学到东西。
那么你怎么看?在极端压力下,一个人该如何在“活命”与“忠诚”之间做决定?你是否能想到其他历史或现实中的相似例子,来说明人性与制度如何一起决定结局?说说你的看法吧。
![]()
信息来源:参照《大越史记全书》等史料记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