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平静地走完了他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
![]()
这位被物理学界尊称为“活着的传奇”的老人,用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谱写了科学与人文交织的独特篇章。
1922年的安徽合肥,杨家迎来了一个男孩,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杨振宁七岁那年,父亲杨武之受聘到清华大学任教,举家迁往北平,在清华园里开始了他的童年。
“那时候的清华园,就像是我的天然游乐场。”杨老晚年时曾微笑着回忆。
“我们那些教授的孩子,整天在园子里疯跑,夏天捉蝉,冬天溜冰。”
正是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这个世界无限好奇的种子。
![]()
十三岁那年,他在图书馆偶然读到一本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被书中描绘的奇妙物理世界深深吸引。
回家后,他兴冲冲地告诉父亲:“我以后也要像书里的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这句稚气的豪言,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1937年,战争的阴云笼罩整个中国。
十五岁的杨振宁随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找到了暂时的安宁。
那时的联大条件艰苦,铁皮屋顶的教室下雨时叮当作响,学生们常常饿着肚子听课。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杨振宁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们,教他品味诗词之美的朱自清,引导他进入物理殿堂的赵忠尧,还有让他领略数学魅力的陈省身。
![]()
1945年,二十三岁的杨振宁踏上了赴美求学的旅程。
在芝加哥大学,他最初想成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因为他觉得“中国更需要实干的人”。
然而,实验室里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动手。
“我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整个装置都在我手里出了问题。”他后来幽默地回忆,“我的导师泰勒教授看着我说:‘也许理论物理更适合你。’”
这个看似挫折的经历,反而成就了物理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转向理论研究后,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
1956年,他与同行李政道一起对物理学界深信不疑的“宇称守恒”定律提出了质疑。
这个大胆的想法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被一些同行认为是“异想天开”。
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他们是正确的,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1957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两位中国面孔的科学家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巅峰。
![]()
杨振宁在获奖感言中特别提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我深深为自己的中国传统感到自豪,同时我也相信,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新的奇迹。”
然而,诺贝尔奖并不是他最重要的科学贡献。
早在获奖前三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规范场理论”,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这个理论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
物理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对物理学基础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杨振宁却毅然踏上了回国之旅。
这是他离开祖国二十六年后第一次回来。
在北京,他与老友邓稼先重逢,两人长谈至深夜。临别时,邓稼先送他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这句话成了杨振宁后半生的座右铭。
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中美科学交流。
他协助建立了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计划,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这些学者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各科研领域的骨干力量。
1997年,他在清华大学发起成立高等研究中心。
两年后,七十七岁高龄的他正式回到清华园任教。
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工作中,不仅捐出了大部分工资,还亲自指导研究生。
2015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全身心回归祖国。
“这是我父亲毕生的愿望,也是我内心的选择。”他在解释这一决定时这样说。
2004年冬天,一则消息震惊了学术界:八十二岁的杨振宁与二十八岁的翁帆即将结婚。
这段年龄相差五十四岁的婚姻,立刻成为了舆论焦点。
![]()
其实两人的缘分早在此九年前就已开始。
1995年,在汕头大学举办的一次物理学会议上,当时还是学生的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
她留给杨振宁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举止得体”。
此后多年,他们并无特别联系。
2003年,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因病去世,这对杨老打击很大。
翁帆得知后,写信安慰。
通信中,他们发现彼此在许多问题上有共识,交流也越来越深入。“我们通过书信讨论文学、艺术,分享各自对生活的感悟。”翁帆后来回忆说。
2004年初,杨振宁给翁帆打了一个电话,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如果我们在一起,你愿意吗?”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翁帆思考了许久。
最终,她看到了这位长者身上的智慧与真诚,也理解了他们之间超越年龄的精神共鸣。
![]()
步入百岁高龄后,杨老的身体虽渐衰弱,精神却依然清明。
2025年10月,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安详离世。
关于翁帆的未来,杨老生前已有安排。
他多次表示,希望她在他离开后能够继续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有不同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美好。”这是杨老常对她说的话。
如今,清华园里的那栋小楼依然静静地立在原地,只是少了那位喜欢在午后散步的老人。
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家国情怀,以及那段超越常规的婚姻故事,仍在启发着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杨老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这八个字,不仅是他治学的态度,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他用自己的百年人生告诉我们:真诚与坚持,永远是最动人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