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秋风格外刺骨,一位走过一百零三载岁月的科学巨匠杨振宁,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他的故事,始于清华园,也终于清华园,恰似一个完美的圆。他的一生,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家国情怀的交织,每一次转身,都在历史的卷轴上刻下深痕。
![]()
七岁那年,他随父亲杨武之踏入清华园,那片学术的沃土成了他童年的乐园。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名师荟萃的西南联大,却为他撑起了一方求知的晴空。一本《神秘的宇宙》在他心中种下物理的种子,少年天赋初露,竟能为高年级学生解算代数几何难题。1937年,北平的枪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他随家人辗转南下,十六岁便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简陋的教室,过期的期刊,丝毫未减师生们的治学热忱。那份联大精神,成了他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1944年,他成为庚款留美考试中物理专业的唯一录取者,这一别,不仅是山河万里,更预示着物理学界一颗新星的升起。
![]()
1945年深秋,二十三岁的杨振宁登上运兵船,在底层闷热的船舱里忍受着歧视与屈辱,驶向那个陌生的世界。当他望见自由女神像的剪影,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他面前展开。从芝加哥大学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他如饥似渴地探索着物理的奥秘。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石破天惊,次年,三十五岁的他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为华人世界赢得了无上荣光。荣耀背后,是身份的撕扯。加入美国国籍,是他心中永远的痛,父亲至终未能释怀。可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从未因时空阻隔而消减。父亲临别赠言“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他始终铭记于心。1971年,一则护照变更的新闻让他敏锐地捕捉到归国的契机。他成为中美破冰后首位访华的科学家,当飞机进入中国领空的那一刻,他的心跳如鼓。他奔走呼号,为国内科教发展筹措资金;他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义正词严地宣告钓鱼岛属于中国。他捐出积蓄,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创建呕心沥血,吸引了一批世界级大师归国,被施一公誉为“定海神针”。
![]()
2003年,八十一岁的杨振宁终于落叶归根,搬回清华园,将住所取名“归根居”。他的人生圆环在此刻闭合。他并非回来颐养天年,而是开启了一段新事业。八十二岁高龄,他站在讲台上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一学期风雨无阻。九十五岁前,他每天清晨都到父亲曾工作过的科学馆查阅资料。2015年,他毅然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他将自己珍藏的两千余件手稿书信悉数捐给清华。他始终记得挚友邓稼先信中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五十年后,他在百岁演讲中郑重回应:“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他用后半生的行动,践行了对祖国的承诺,完成了生命的圆满。
![]()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留给世界的,是规范场论这样深奥的智慧;他奉献给祖国的,却是一颗赤子之心,纯粹得让每个人都懂。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见天堂,他握住了刹那,也成就了永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