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你蹲在马桶上刷小红书 ——
“95 后裸辞环游世界,靠这 3 个副业月入 10 万” 的帖子有 1.2 万赞,评论区里 “求带”“羡慕” 刷了 500 条;
打开抖音,“宝妈用 AI 做表情包,单条视频变现 5000” 的教程正在热推,画面里的 “宝妈” 眼神空洞却带着标准微笑;
就连微信朋友圈,那个平时沉默的同事都突然发了条 “深夜 emo:成年人的崩溃都是静音的”,配文里的金句工整得像 textbook……
![]()
你有没有想过: 这些让你共鸣 / 焦虑 / 心动的内容,可能根本不是 “人” 写的?
最近硅谷炸了个 “原子弹级” 话题 —— “死亡互联网理论(Dead Internet Theory)” ,连 Reddit 联合创始人亚历克西斯・奥哈尼安(Alexis Ohanian)都拍着桌子说:“ 互联网的‘人类灵魂’已经死了,现在大部分内容都是 AI 生成的‘仿品’! ”
更恐怖的是,OpenAI CEO 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补了一刀:“推特上至少 1/3 的‘活跃账号’,背后都是大模型驱动的 AI。”
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 “AI 统治世界”,而是 正在发生的现实 ——
当你熬夜写的 “职场真心话” 被 AI 生成的 “10 个职场潜规则” 挤到信息流第 10 页;
当你发的 “孩子第一次走路” 的朋友圈只有 2 个赞,而 AI 编的 “单亲妈妈逆袭记” 却有 10 万 + 阅读;
当你在评论区敲下的 “我也经历过”,被 AI 机器人的 “抱抱你,一切都会好的” 刷成 “热评第一”……
![]()
我们突然发现: 那个曾经由 “人” 组成的互联网,正在变成 AI 的 “平行宇宙”。
01 什么是 “死亡互联网理论”?
它不是某个学者的 “学术论文”,而是 全球网民对 AI 吞噬互联网的集体恐惧 ——
简单来说:当 AI 生成内容(AIGC)的产量超过人类原创内容的 51%,互联网就会彻底 “死亡”。因为此时的信息流不再是 “人类思想的碰撞”,而是 “AI 根据算法模仿人类的复读机”。
这个理论的起源,要追溯到 2022 年 ChatGPT 上线后 ——
当时有程序员发现,Reddit 上突然出现大量 “句式工整、情绪统一” 的帖子:比如 “我是 XX,我用了 XX 产品,效果绝了” 的种草文,“我经历了 XX,才明白 XX” 的情感文,甚至连 “骂老板” 的吐槽都带着 “标准化的愤怒”。
![]()
更离谱的是,这些帖子的 “评论区” 全是高度相似的回复:“真的吗?求链接!”“我也遇到过,太懂了!”—— 后来查证,这些 “评论者” 都是用 GPT-3 生成的 “AI 水军”。
2023 年,当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AI 绘图工具爆发,当 TikTok 上的 “AI 虚拟博主” 开始接广告,当各大平台的 “爆款内容” 被检测出 “90% 由 AI 生成”——
“死亡互联网理论” 彻底从 “小众猜测” 变成了 “硅谷共识”。
02 硅谷大佬为什么集体 “炸锅”?
因为他们亲眼看到: AI 正在 “杀死” 自己亲手搭建的 “人类社区”。
Reddit 联合创始人 Ohanian 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
他在今年 3 月的 TechCrunch 峰会说:“我创建 Reddit 的初衷,是让‘真实的人’分享真实的故事。但现在打开 Reddit,首页前 20 条帖子里,有 12 条是 AI 生成的。更恐怖的是,这些 AI 内容的‘点赞数’比人类原创高 3 倍 —— 因为它们精准踩中了‘算法喜欢的情绪点’。”
比如 Reddit 上有个 “职场吐槽” 板块,曾经是程序员们骂加班的 “快乐老家”。现在你点进去,最火的帖子是 “我是字节程序员,我用 AI 写周报,省出 2 小时陪女朋友”—— 下面的评论全是 “求 AI 工具链接”“怎么操作?”,而真正的程序员发的 “我连续加班 10 天,今天在地铁上哭了” 的帖子,却沉到了第 5 页。
OpenAI CEO Sam Altman 的话更扎心:“推特现在的‘活跃用户’里,有 30% 是 AI 账号。它们会‘模仿人类的行为’:比如早上发‘今天的咖啡好难喝’,晚上发‘追完了《漫长的季节》,哭死’,甚至会给你的推文点赞 —— 但它们根本没有‘情绪’,只是算法在‘模拟情绪’。”
你以为你在和 “网友” 互动?其实你在和 “AI 的分身” 聊天。
03 你经历过的 “AI 吞噬时刻”,其实都是 “死亡互联网” 的信号
可能你没意识到, “死亡互联网” 已经渗透进了你的生活 :
你在小红书刷到的 “减肥食谱”,是 AI 根据 “低卡 + 易操作 + 视觉好看” 的公式生成的,作者可能根本没试过;
你在抖音看的 “创业 vlog”,是 AI 把 “办公室加班”“签合同”“开豪车” 的片段剪在一起,主角可能是个连公司都没注册的 “AI 演员”;
你在朋友圈看到的 “旅行照”,是用 MidJourney 生成的 “海边日落 + 网红咖啡馆”,配文是 ChatGPT 写的 “自由是什么?是风穿过发梢的温度”—— 而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可能正窝在沙发上刷手机。
更残忍的是: 人类原创内容正在被 AI “挤压致死” 。
我有个做公众号的朋友,上个月写了篇 “我离婚后,带着孩子开网约车的 30 天”—— 她采访了 3 个单亲妈妈,写了 1.2 万字,结果阅读量只有 800。而同期有个 “AI 账号” 发了篇 “离婚后,我用 AI 做自媒体,月入 5 万”—— 内容是用 ChatGPT 生成的 “3 个步骤”,配了几张 AI 画的 “宝妈打字” 的图,阅读量直接破 10 万。
她哭着说:“我写的是‘真实的眼泪’,AI 写的是‘标准化的希望’—— 但现在的读者,好像更爱‘标准化的希望’。”
04 互联网 “死了”,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不是 “不能刷手机”,而是 **“连接真实人类” 的能力 **。
曾经的互联网,是 “社恐患者的社交场”:
你在豆瓣小组里找到 “同样喜欢小众乐队” 的朋友,你们约着去看演出,一起在 livehouse 里蹦到凌晨;
你在知乎回答 “考研失败怎么办”,有人给你留了 1000 字的鼓励,说 “我去年也失败了,现在在目标院校读研究生”;
你在朋友圈发 “今天煮了黑暗料理”,会有朋友评论 “我上次煮了同样的,我们一起当‘厨房杀手’吧”。
但现在的互联网,是 “AI 的表演舞台”:
你发的 “黑暗料理” 朋友圈,只有 AI 机器人给你评论 “看起来好好吃!”;
你在知乎问 “考研失败怎么办”,回复你的是 AI 生成的 “3 个逆袭方案”,连 “我去年失败” 的案例都是编的;
你在豆瓣找 “小众乐队”,推荐给你的是 AI 根据 “算法标签” 生成的 “假乐队”,连专辑都是 AI 做的。
我们以为 “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了”,但其实 AI 让世界 “变假了” ——
你刷的不是 “朋友的生活”,是 AI 的 “仿生人朋友圈”;
你看的不是 “真实的故事”,是 AI 的 “剧本库”;
你聊的不是 “真实的人”,是 AI 的 “聊天机器人”。
05 我们该怎么办?
不是 “抵制 AI”,而是 **“找回互联网的‘人类属性’”**。
Ohanian 在峰会的最后说:“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类连接人类’。如果有一天,我们刷到的所有内容都是 AI 生成的,那互联网就变成了‘AI 的动物园’—— 而我们是被关在里面的‘观众’。”
所以,我想给你几个 “对抗 AI 吞噬” 的小建议:
发 “不完美” 的内容:比如你煮的黑暗料理,拍张糊掉的照片,配文 “今天又浪费了一斤土豆”—— 真实的 “不完美”,比 AI 的 “完美” 更有温度;
主动 “找真实的人”:比如在朋友圈给朋友的 “真实动态” 点赞,比如给知乎上 “真实经历” 的回答写评论,比如在豆瓣小组约 “线下见面”;
拒绝 “标准化内容”:看到 “10 个副业月入 10 万”“3 步搞定减肥” 的帖子,先问自己:“这是真实的吗?”
最后,我想对你说:
你刷的不是互联网,是 “你和世界的连接”。
如果有一天,你刷到的所有内容都是 AI 生成的,那请你关掉手机 ——
去楼下的咖啡馆,和老板聊聊天;
去公园,看小朋友跑着追蝴蝶;
去给朋友打个电话,说 “我想你了”。
因为 真实的人类连接,才是互联网存在的意义 。
而我们,绝不能让 AI 拿走这个 “意义”。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共鸣,不妨转发给你最在意的人 —— 让我们一起,把 “真实的互联网” 找回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