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脉的纹理、一朵花的结构、一枚小灯泡发光的原理,正通过一系列公益课堂,为湖南宜章县的农村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
2025年5月至10月,宜章县第23期科普公益课堂成功举办,累计参与学生达到1000人次,成为这个县城里一道亮丽的科学风景线。
本次活动由宜章县科协、宜章县科工局、宜章县第一中学联合主办,宜章县第一中学科普基地等16个单位共同承办,专门面向全县农村中小学生,针对9-14岁孩子的好奇心和认知特点,设计了23场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课程。
01 课程设计:贴近农村生活的科学启蒙
翻阅课程表,从5月10日的《叶脉密码探索》到10月18日的《蛋仔探密》,23堂课程宛如一部循序渐进的科学启蒙教材。
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农村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展开,让科学知识不再遥不可及。
植物与自然成为课程的主线之一。《叶脉密码探索》《解锁花的奥秘》《神奇的植物世界》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科学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一草一木。
《种子的旅行》和《解密无花果》则揭示了植物繁衍的奇妙策略。
节气与时节元素在课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惊蛰》《瑞午奇妙之旅》《“荷”你去探夏至密码》《白露节气中的科学密码》等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巧妙融合。
《探秘中秋传统,科普公益共团圆》更是将节日文化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02 教学特色:体验式学习激发科学兴趣
公益课堂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填鸭式”科学教育。
在《水果电池》《探秘小灯泡发光之旅》课程中,孩子们亲手将日常水果变成电源,点亮灯泡,亲眼见证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全过程。
《紫甘蓝酸碱指示剂》课程则让学生们利用常见的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酸碱中和的化学原理。
《光的奥秘:从古人的日晷到现代的3D电影》这一课程,则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探索光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科学进步的脉络。
这些课程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03 组织模式:多方协作构建科普新格局
本期科普公益课堂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主办方、承办方及授课教师的通力协作。
宜章县科协、科工局和宜章县第一中学作为主办方,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而宜章县第一中学科普基地等16个承办单位,则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授课教师团队由宜章县优秀教师组成,他们根据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和形式。
这种多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模式,有效扩大了科普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为农村青少年提供了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
04 科学普及:精准服务农村青少年
公益课堂精准聚焦农村青少年群体,通过量身定制的课程内容,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针对农村孩子对自然环境更为熟悉的特点,课程设计了大量与动植物、节气相关的内容,让他们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探索背后的科学原理。
安全科普也没有缺席,《守护生命 科学防震》课程提高了孩子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我保护能力。
而《自然界:“生存大师”的伪装技能》《蜜蜂的奇妙世界》等课程,则展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奇妙本领,拓宽了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随着《蛋仔探密》课程的结束,宜章县第23期科普公益课堂落下帷幕,但科学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千名农村孩子的心田。
孩子们在“叶脉密码”中发现的不仅是纹理,更是自然的秩序;在“小灯泡发光”中见证的不只是光亮,而是能量的转换。
这些课堂瞬间汇聚成的,是一条连接农村孩子与科学世界的通路。
初审:郭峻灏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