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7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得知很多人逃港后感叹:两边差距太大了

0
分享至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来到广东视察。当时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深圳,逃港事件愈演愈烈,边防部队几乎无力防守,省委领导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邓小平。

令汇报者愕然的是,邓小平只是用他那睿智的目光眺望着窗外烟尘蒙蒙的羊城街景,似乎对这个“惊天动地”的严重问题无动于衷。邓小平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转过身来,用肯定的口吻说:“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这事不是部队所能管得了的。逃港,主要是百姓的生活不好,两边的差距太大了!”


邓小平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大陆母体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政治铁幕并未将香港与祖国大陆的脐带完全斩断,从1951年到1980年的29年中,大量的大陆非法移民以偷渡的形式从广东进入香港,最终汇聚成为了一股股逃亡香港的奔涌潮流。

建国初期,广东不乏欣欣向荣的图景:大量爱国华侨经香港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在农村,农民因土改获得了田地。40年代末跑去香港的穷人阶层都在不断地打听着内地发生的变化。

但从50年代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1957年,中共宝安县委通过了《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全家全年总收入的30%,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不准投机买卖。这个规定还要求,“男全劳动力”一年要完成260个工作日,“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

而在当时的广东沿海,副业、贸易是农民生存的基本来源。宝安县委的报告说,当地50%的农民在走私,20%依靠走私为生,他们主要是把蔬菜和水果卖到香港去。事实上,所谓的“走私”,就是渔民的小额贸易。《规定》下发后,在海丰县的一个镇,因“走私”不到半年间就抓了160人,有一个合作社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被抓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沿海一带很多走投无路的民众,怀着不解、不甘的心情,开始孤注一掷地逃往香港。据宝安外事办公室《关于经宝安县偷渡香港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1956年至1958年,经宝安县偷渡香港的共有20105人,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宝安当地的民谣说: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从此以后,偷渡逐渐成为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各色的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向粤港边境靠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或爬火车,或乘小船,或只身泅水,不顾一切向香港奔去。虽说偷渡者一般都准备有汽车轮胎,但在大海中游泳仍有很大危险,于是有人就发明了在珠江里“练兵”。

据老人们回忆,在那个年代的广州,群众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逃港”中用得上。不少孩子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炼身体,日后去香港”之类的思想。



对于当年的偷渡潮,许多经历者回忆说,那时曾经流传过一句诗,据说是刘伯温预测后500年世事所留:“过了千八日,安乐永无忧。”“千八日”就是香港的“香”字,根据当时的形势,这句话被解读为“只要过了香港,就生活无忧了”。

那时的偷渡,按方式可分为走路、泅渡、坐船3种。泅渡,就是从海上游过去,除了陆路,还有不少人选择海路。偷渡的地点一般是距离香港4公里的蛇口,这里的海边有大片的红树林,偷渡者往往会躲在林中,趁边防人员换岗的间隙迅速下水。当时中英两国以水为界,不论潮涨潮退,只要一下水,就出了中方地界。

从海上泅渡除了选择最佳下水地点外,还需要更多技巧。准备充分的人在偷渡时,会带上一个小型的充气救生圈之类的可供漂浮的物体,但并不是一下水就用,因为那样会影响速度,也容易被发现;相反,他们会将这些充气物腔内的空气放掉,折叠好带下水,等到游到中途累了时,就拿出来吹上气,然后漂浮在水上稍作休息。即使是这样,也有不少偷渡者被海浪所吞没,以至于后来蛇口在搞开发时,人们用挖掘机掘开土地,一次就发现了400多具偷渡者的尸骨。



从陆上偷渡,是在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带,翻越铁丝网到达香港,广东人戏称为 “扑网”。这种网很难翻过去,后来铁丝网装了先进的感应装置,一触网就会被发现,对逃港者来说,探照灯、哨岗和警犬的组合是致命的危险。为了防狗,偷渡逃港者临行前往往会到动物园收买饲养员,找一些老虎的粪便,一边走一边撒,警犬闻了粪便的气味以为有老虎,就不敢追了。有人为防止被边防军看到脸,便将西瓜挖空,瓜皮套在头上,只把眼睛露出来。

陆上越“网”,海上破浪,毕竟是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儿童妇女要逃港,只有坐船了。坐船相对而言比较安全,但带有集团性质,出了事问题较严重,而且要付300元不等的一笔不小的费用,但为了“逃港”,不少人往往不惜倾家荡产。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大跃进”的恶果全面迸发,再加上后来10年“运动”的影响,逃港的人数更是有增无减……



此次广东之行让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缩小与对岸的经济差距,让国人富起来,才能遏制住这股逃港大潮。此时的中央也正考虑利用广东、福建两地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来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广东省决心迈出更大的步伐。1980年8月26日,经济特区在“逃港”最严重的深圳最先建立。”“逃港风潮”最终促成了改革开放的大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帝哥说史 incentive-icons
帝哥说史
击历史虚无,讲英雄故事。
1728文章数 176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