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千头万绪,理不清,剪不断。
明明什么都没干,却感觉疲惫不堪,只想倒头大睡,以为睡一觉就能把烦恼清空。
我以前也常这么做。遇到棘手的工作,或是和别人闹了别扭,第一反应就是钻进被窝。
可结果呢?醒来后问题依然堆在那,精神反而因为逃避而更加萎靡。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一个道理:内耗的本质,是思绪的失序和能量的空转。
睡觉只是一种暂时的“关机”,重启后系统依旧混乱。
真正有效的,不是断开连接,而是动手“整理”。
当你感觉被内耗拖垮时,比起蒙头大睡,去做这三件“整理”的小事,效果会好得多。
![]()
01
整理物品,重建掌控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掌控感”,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生活能够控制和把握的感觉。
而内耗,最先摧毁的就是这种感觉。
你会觉得事事不顺,什么都无力改变,于是陷入更深的无力感中。
表妹小丽,前段时间接手一个复杂的项目,压力巨大。她说那几天她每天回到家,看着乱糟糟的房间,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总想着“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她几次想躺平算了,但最后还是逼着自己站了起来。
她先没有写项目计划,而是开始动手收拾她那张堆满文件和杂物的书桌。
过期的票据扔掉,散落的笔收进笔筒,看过的书一一码好……半小时后,桌面变得清爽有序。
看着眼前整洁的桌面,她心里那股烦躁感消散了大半。她重新拿起了项目的资料,居然真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思绪的混乱,往往源于环境的杂乱。
当你对人生大事感到无从下手时,不妨先从整理一件衣服、一张书桌、一个房间开始。
这个过程,能让你从虚无的思索中抽离,回到具体的、可控的现实里。
每一次丢弃,每一次归位,都是在对自己说:“看,我依然有能力让事情变好。”
这种微小的掌控感,正是走出内耗的第一步。
![]()
02
整理思绪,切断精神反刍。
《穷查理宝典》的作者查理·芒格有个习惯,当他遇到难题时,会把所有与问题相关的因素,全部写在一张纸上。
他说:“如果你把它写下来,你就能想得更清楚。”
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绪整理”。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内耗,是因为任由各种念头在脑海里肆意冲撞,反复咀嚼那些负面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精神反刍”。
越想越乱,越乱越焦虑。
我刚开始写作时也曾因此痛苦不堪。一篇文章卡壳了,脑子里就会冒出无数个声音:“我果然不行”、“别人肯定觉得我写得很烂”、“这个选题太差了”……这些念头像脱缰的野马,把我拖进情绪的泥潭。
后来,我老师教我一个方法:拿出笔和一张纸,把脑子里所有的想法,无论好坏全都写下来。
当我真的这么做了,我发现那些原本看起来庞大而恐怖的难题,在纸上不过是几行字。
我可以把它们分类,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情绪,哪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无端的猜测。
写下来,就是给混乱的思绪一个出口,成为可以解决的问题。
正如作家安妮·拉莫特所说:“写作是理清思路的唯一途径。”
下次当你深陷内耗时,试试看把你的烦恼写下来。你会发现,能写清楚的烦恼,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
03
整理关系,守住心力边界。
看过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主动选择自己的社交环境。”
我们的心力就像一口井,深度有限,每一次无效的迎合与周旋,都是在过度汲取井里的水。
作家梭罗曾对此有过深刻的体悟。
在哈佛毕业后,他没有像同学们一样,一头扎进波士顿喧嚣的社交圈和名利场。他发现那些频繁的聚会、空洞的清谈,正在大量消耗他用于思考和感受生命的能量。
于是,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决定:独自一人搬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起一座小木屋。
他想为自己的心力划定一个清晰的边界。
他写道:
“我来到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我不想生活在我活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我没有活过。”
在湖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与自然为友,与内心对话,拒绝了绝大多数无谓的社交。
把宝贵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观察、阅读和写作中,最终成就了不朽名著《瓦尔登湖》。
![]()
很喜欢一句话:“人生不过是不断清理、选择和聚焦的过程。”
陷入内耗时,睡觉是一种生理修复,但“整理”却是一种心灵重建。
愿你我都能扫除内心的尘埃,活得清爽而有力。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