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赔本,养殖亏钱,出门找活也碰钉子。”这句流传在乡间的感叹,道尽了当下不少普通百姓的生存焦虑。当种植养殖的收益窗口持续收窄,外出务工的岗位供给大幅收缩,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绕不开房地产下行引发的连锁反应,曾经支撑起百姓生计的三条主要增收渠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封堵。
![]()
种植养殖的“丰收不增收”早已不是新鲜事。在田间,农资价格逐年攀升,化肥、种子、农药的成本涨幅远超粮食收购价的波动,即便风调雨顺迎来丰收,扣除成本后也所剩无几。而在养殖场里,困境则更为残酷:生猪市场深陷“猪周期”泥沼,2025年“金九银十”旺季,猪粮比价跌至4.97:1的亏损线以下,每出栏一头猪最多要亏400元,龙头企业纷纷启动产能“瘦身”计划[__LINK_ICON];牛羊养殖则面临疫病与渠道的双重挤压,行情再好也因缺乏销售终端话语权难以获利,卖不出去的牲畜每天都在消耗饲料成本,让养殖户陷入现金流危机。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夹击,让曾经的“衣食之源”变成了“风险之地”。
外出务工的“路”同样越走越窄。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首先冲击了千万从业者的生计。这个直接关联1100万从业人员、辐射近亿相关群体的行业,在下行周期中迎来收入腰斩,大量建筑工人、装修师傅、房产中介被迫转岗。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下滑10%就会减少约685万就业岗位,2024年房企新开工面积降幅达21.3%,直接导致建材、家居等上下游产业产能过剩,裁员降薪成为常态。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转向制造业,农民工群体也面临新的挑战:工业自动化浪潮下,机械臂成本较五年前下降60%,广东某电子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后,用工量从200人锐减至30人,低技能劳动力的岗位空间被持续压缩。2.99亿农民工中,50岁以上群体占比超三成,他们在体力衰退与技能断层的双重挤压下,更难在就业市场立足。
房地产下行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百姓生计的支撑体系。从直接影响看,建筑业作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阵地,2024年就业占比已较2012年峰值下降近10个百分点,传统务工渠道持续萎缩;从间接传导看,房产财富效应消失抑制了居民消费,餐饮、零售等行业需求疲软,进一步减少了服务岗位供给。更关键的是,房地产下行引发的产业收缩,与全球经济放缓、产能过剩形成叠加效应——我国制造业占全球25%至30%的产能,在存量市场中陷入“降价保生存”的恶性竞争,企业开源节流的选择最终传导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压力。
三条增收渠道的封堵,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转型期的阵痛显现。但阵痛之下并非没有破局可能:乡村振兴政策催生的农业电商,正在重构“产-销”链路,让掌握流量与渠道的从业者获得新机会;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若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从“体力型”到“技能型”的转型也能打开新空间。百姓的生计韧性从未消失,当政策支持与个体努力形成合力,或许能在困局中开辟出更可持续的增收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