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
当你在商场路过萨莉亚,看着菜单上15元的意面、20元的披萨,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食材、租金、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当下,这家店凭什么能做到“低价还盈利”?
当餐饮老板们抱怨“行业内卷到没利润”,当创业者纠结“小生意如何突破扩张瓶颈”,当职场人困惑“跨界如何站稳脚跟”,《萨莉亚经营术》或许能给出答案。
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能直接“抄作业”的实战智慧:
从“食材当天必须售罄”的供应链细节,到“员工一人多岗”的人才培养体系,再到“老板如何放心放权”的管理心法,每一页都藏着穿越经营迷雾的钥匙。
萨莉亚前社长堀埜一成——一个非餐饮科班出身的“门外汉”。
他用10年时间,将一家深陷创始人“一言堂”、管理近乎真空的意大利风格小餐馆,打造成年接待顾客超2亿人次的跨国连锁帝国。
01■
拆解萨莉亚经营术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增田宗昭的“人性尺度”、大前研一的“战略思考”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日本经营思想独特魅力在于:它们没有美国管理学大部头的理论丛林,却像精巧的“枯山水”,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商业运营的筋骨与灵魂。
1、创业者的“成长痛点”
很多小老板都有这样的经历:开第一家店时顺风顺水,开第二家就手忙脚乱,第三家直接亏损。根源在于“靠人治而非系统治”。
萨莉亚早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创始人一个人决定菜单、定价、开分店,员工全凭“老板说啥就做啥”。
但当规模扩大到几十家店时,这套模式彻底失灵——老板精力有限,员工无所适从,分店越开越亏。
堀埜一成接手后,用一套“反常识”的系统解法破局:
① 他给每道菜写“说明书”
招牌意面从“水开后煮8分钟”到“番茄酱搅拌17下”,甚至“装盘时面条绕3圈”都标注清楚,连“转身拿盘子”都算5秒成本,让新人也能精准复刻;
② 他搭建数字化供应链
每天晚上各门店上报次日预估客流,总部据此计算“土豆50斤、番茄30斤”,凌晨3点配送到店,没卖完的要么做员工餐,要么捐赠,绝不隔夜。
这套系统让食材损耗率从15%降到3%,每年省下的钱够开10家新店;
③他设计“三层决策体系”
店长能决定“多进10份薯条”,但要遵守“成本不超营收30%”的红线;
区域经理能主导“3公里内的促销”,但需用客流数据证明果;
总部只抓“新市场开拓”等大事,决策前必须看3个月调研数据。
2、“低价如何盈利”的终极命题
餐饮行业有个共识:“高毛利才能活下去”。
但萨莉亚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同行意面卖30元,毛利60%;萨莉亚卖15元,毛利仅40%,却靠“多卖”实现总利润反超。
正垣泰彦在书中道破本质:“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值’——15元的意面只要比20元的更好吃,就是赢。”
为了实现“低价不低质”,萨莉亚做了一系列“反常识”的取舍:
不做网红营销,省下的钱用来提升食材品质——比如用比国产贵30%的进口芝士,顾客吃得出来; 不搞复杂的会员体系,因为“管理会员的成本,不如直接让利给顾客” 门店装修极简:白墙+塑料桌椅,“顾客来吃饭,不是来住酒店,没必要为装修买单”; 租金只选商场二楼或地下一层,比一楼低50%,但靠“低价+高客流”让商场愿意让利。
这套逻辑后来被米村拌饭学去:
让服务员“直线收盘”而非绕桌走,每天多接50桌客人; 让厨师兼任帮厨,人工成本降了12%,3个月后利润涨了15%。
3、“普通人”的进阶逻辑
堀埜一成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跨界逆袭指南”。
他从家电销售跨行到餐饮时,连“意面和通心粉的区别”都不知道,却靠三个“笨办法”站稳脚跟:
每天下班后留1小时跟厨师学做菜,记了3本笔记,如今闭着眼能说出“每种面的最佳煮制时间”;
伪装成顾客去同行门店“找茬”,看人家怎么处理投诉,整理成“应对话术手册”;
蹲在门店门口数客流,算“哪个时段人最多”“顾客平均停留多久”,用数据优化排班表。
堀埜一成:“职场里的‘铁饭碗’,不是稳定的工作,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正是普通人最该学的:把小事做到超出预期,机会自然会来。
02■
深度拆解:
萨莉亚的“系统跃迁”之路
萨莉亚的十年蜕变,本质是一场“从人治到系统治”的革命。
从一家“老板拍脑袋决策”的小店,到年客2亿的跨国集团,它的每一步都踩中了“企业成长的密码”。
1、破局:从“草莽管理”到“标准可复制”
萨莉亚早期最大的问题,是“经验锁在老板脑子里”。
比如采购,老板今天觉得“土豆便宜”就多买,明天忘了用就烂在仓库;
比如做菜,老员工凭手感放盐,新人做出来的味道天差地别。
正垣泰彦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模糊的经验变成清晰的标准”:
① 菜品标准化:让“厨师灵感”变成“流水线作业”
萨莉亚的每道菜都有“傻瓜式说明书”。以经典的奶油蘑菇汤为例:
食材:蘑菇200克(直径3-5厘米)、淡奶油100毫升(脂肪含量35%)、黄油20克(必须是发酵型);
步骤:蘑菇切0.5厘米薄片,黄油融化后小火炒30秒,加蘑菇翻炒1分钟,倒入500毫升热水(水温95℃),加1.5克盐、0.8克黑胡椒,大火煮3分钟,转小火加奶油搅拌17下,关火前30秒撒2克欧芹碎;
时间:从备料到出锅,必须控制在8分20秒内,“多10秒会影响口感,少10秒味道不够”。
有人质疑“标准化会让食物失去灵魂”,堀埜一成反驳:“顾客来萨莉亚,不是为了吃‘厨师的灵感’,而是为了‘每次来都一个味、一个价’。”
这套标准让萨莉亚的新员工培训周期从3个月缩到1个月,出错率降了70%。
② 供应链革命:从“盲目采购”到“精准匹配”
食材损耗是餐饮的“隐形杀手”。萨莉亚早期因“采购凭感觉”,损耗率高达15%,相当于每天扔掉10家店的食材。
堀埜一成花3年搭建了一套“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核心是“当天食材当天毕”:
每晚8点,各门店通过系统上报次日预估客流(需参考前3周同期数据+天气情况); 总部根据“客流×人均消费×菜品占比”计算食材量,比如“预计500客流,20%点意面,需准备100份意面的食材”; 凌晨3点,中央厨房按“门店-品类-数量”分装,冷链车配送到店,全程温度监控(0-4℃); 晚上闭店前1小时,系统自动提醒“剩余食材量”,能做成员工餐的立刻处理,其余捐赠给公益组织,绝不隔夜。
这套系统让萨莉亚的食材成本降到营收的30%(同行平均40%),每年省下的钱够开10家新店。
2、放权:从“老板一言堂”到“人人能做主”
创始人对萨莉亚感情极深,一开始什么都想管。有次堀埜一成做好新店方案,却因创始人“觉得门头颜色不好看”被否。
他意识到:“再厉害的老板也有认知盲区,必须学会放权——但放权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给框架、给工具。”
① 用“试错基金”打破“不敢决策”的僵局
为了让管理层敢做事,萨莉亚给每个区域经理每年5万元“试错基金”:可以用来测试新想法(比如卖限定款饮品),亏了不用担责,但必须写“失败报告”。第一年就有惊喜:
东京某店长用这笔钱搞“周二学生日”,凭学生证送小份薯条,让门店客流涨了20%,这个做法后来在全国推广;
大阪某区域经理测试“扫码点单”,发现“减少服务员30%工作量”,直接推动总部全店上线。
堀埜一成说:“试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怕错而不做。5万元买一个‘能复制的经验’,太值了。”
② 用“数据仪表盘”让决策有依据
萨莉亚的每个门店都有一块“实时数据屏”,显示:
今日客流(对比昨日/上周同期); 食材损耗率(当前3.2%,警戒线5%); 员工人效(每人服务多少桌,目标是15桌/小时); 重点菜品销量(比如“奶油意面今天卖了80份,占比18%”)。
店长能随时调数据,比如发现“12点-13点客流高峰,服务员忙不过来”,可临时申请加派2人,但需在系统备注“预计多接10桌,营收增加500元”。
区域经理看到“某门店连续3天损耗率超4%”,会立刻介入检查“是不是采购量算错了”。
这套机制让“拍脑袋决策”彻底消失。
正垣泰彦向创始人汇报时,永远准备“3个方案+数据对比”:
比如“要不要进中国市场”?
他算了上海、北京、广州的租金、人工、食材成本,甚至蹲点看“当地人中午最爱吃什么”。
最后创始人只说:“你算得比我细,听你的。”
3、聚人:从“员工打工”到“员工当主人”
餐饮行业留不住人,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看不到头”。正垣泰彦做了两件事,让萨莉亚的员工流失率比同行低一半。
①“一人多岗”:给员工“成长的梯子”
新人入职先学“服务员+收银+简单后厨”,3个月能独立顶班; 干满1年学“库存管理+客户投诉处理”; 干满3年有机会去总部“店长培训营”。
有个从农村来的小姑娘,一开始连收银机都不会用,3年后成了上海某门店的店长,管理20多人。
堀埜一成说:“她不是天生会管理,是我们给了她‘边干边学’的机会。”
萨莉亚的工资公式也很特别:“基础工资+技能补贴”。
会做5道菜的服务员,比只会2道菜的每月多拿800元;能独立处理投诉的,再加500元。“员工知道‘多学一点就能多赚一点’,自然有动力。”
② “透明化晋升”:让努力有方向
萨莉亚内网实时更新“空缺岗位表”:
东京新宿店缺店长1名,要求“所在门店顾客好评率超90%,员工满意度超80%”; 华东区域缺供应链主管1名,要求“能独立优化3个以上门店的采购流程”。 有个厨师因“连续6个月后厨零投诉”,被破格提拔为区域经理。
堀埜一成解释:“我们不看学历,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员工餐都暗藏心思——每天两荤一素,比写字楼外卖还好,“员工吃得开心,才会对顾客笑啊。”
03■
经营管理的深度思考:
从萨莉亚看“大经营观”的实践逻辑
萨莉亚的成功,绝非偶然的“低价策略”,而是一套“大经营观”的完整落地。
这种“大经营观”源自日本对“经营”(Business)与“管理”(Administration)的清晰界定——前者聚焦“做对的事”(市场洞察、价值创造、战略布局),后者聚焦“把事做对”(效率提升、流程优化、内部管控)。
萨莉亚用十年证明:脱离“经营”的“管理”,终将陷入“效率陷阱”;唯有两者协同,才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1、经营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内部管控”
管理学诞生于美国,强调“Management”的大概念(涵盖经营与管理),但在日本的实践中,“经营”与“管理”被明确区隔。
中国引入日本管理思想时,常简化为狭义的“管理”(内部管控),导致很多企业“精于效率提升,却疏于价值创造”。
比如某连锁餐饮花3年优化收银流程,让结账时间从2分钟缩到1分钟,却因菜品十年未更新,顾客越来越少。
萨莉亚的破局点正在于:先明确“创造什么价值”,再用管理手段实现价值。
![]()
它的核心价值是“极致性价比”(顾客用最少的钱吃到满意的餐食),所有管理动作都围绕这一价值展开; 供应链优化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保证食材新鲜” 员工一人多岗不是为了“裁员”,而是为了“用更少的人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标准化不是为了“省事儿”,而是为了“让顾客每次来都能获得一致的价值体验”。
企业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如果方向错了,效率越高,错得越远。”
萨莉亚的菜单迭代就是典型案例:它每年会下架10%的菜品,但不是因为“卖得不好”,而是因为“无法在低价下保证品质”。
比如,某年想推出“松露意面”,但核算后发现“要卖到40元才能保本”,不符合“极致性价比”的定位,最终放弃。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经营的战略定力。
2、萨莉亚如何让“系统”替代“个人”
从“人治”到“系统治”,不是简单的“制定制度”,而是一套相互咬合的“系统生态”。
萨莉亚的系统构建有七根支柱,缺一不可:
![]()
这七根支柱的协同,让萨莉亚的系统具备“自进化能力”:
比如某门店发现“扫码点单能提升效率”(数据驱动),区域经理用试错基金推广(授权赋能),总部评估后全店上线(战略聚焦),同时更新服务流程手册(流程再造)。
整个过程无需CEO干预,系统自身就能完成优化。
3、顾客与员工,才是系统的“源代码”
萨莉亚的系统再精密,也离不开“人”的核心——顾客是价值的终点,员工是价值的载体。这种“人本主义”不是道德高调,而是商业规律的必然。
① 对顾客:“没有挣钱的想法”背后的价值逻辑
堀埜一成反复强调:“萨莉亚没有挣钱的想法,只有把价值做足的想法。” 这种“反功利”的背后,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利润是价值创造的副产品。
为了让顾客“吃得值”,萨莉亚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比如意面用“杜兰小麦”(成本比普通小麦高20%,但更筋道),番茄酱用“成熟度80%以上的番茄”(比未成熟的甜1.5度);
为了让顾客“吃得方便”,它的门店选址优先“地铁口+商场负一楼”(交通便利),出餐时间控制在“点单后3分钟内”(比同行快50%);
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它在门店公示“食材来源+检测报告”,甚至允许顾客参观后厨。
这种“偏执”带来的结果是:萨莉亚的顾客复购率高达65%(同行平均40%),而复购率每提升10%,利润就能增长25%。
② 对员工:“追求双重幸福”的激励艺术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哲学强调“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萨莉亚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
物质层面:“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钱”——虽然工作量增加,但收入比同行高20%;每年给优秀员工发“家庭旅游基金”,让家人共享成果; 精神层面:透明的晋升通道(厨师能当区域经理)、尊重一线意见(店长可提菜单建议)、失败包容(试错基金不追责)——让员工觉得“被重视、有奔头”。
员工满意度直接转化为顾客体验:萨莉亚的员工主动服务率(比如主动加水、询问口味)达80%(同行平均50%),而顾客满意度每提升1分,客流就能增长3%。
正垣泰彦总结:“你对员工的方式,最终会变成员工对顾客的方式。”
4、穿越周期的能力:系统如何抵御“黑天鹅”?
2020年疫情对餐饮业是“毁灭性打击”,但萨莉亚却实现了“逆增长”——当年客流虽降15%,但利润仅降5%,远好于同行的“平均亏损30%”。
这背后,正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的韧性:疫情期间物流受阻,萨莉亚的中央厨房立刻启动“区域内调拨”,比如上海门店缺的食材从苏州仓库调,保证70%门店正常营业; 成本的弹性:通过“减少SKU(从50种缩到30种)+优化排班(根据客流调整员工到岗时间)”,将人工成本从20%降到18%; 决策的敏捷性:区域经理根据“周边小区封闭”的情况,快速推出“3公里内无接触配送”,弥补堂食损失; 文化的凝聚力:员工主动提出“降薪10%共渡难关”(后来总部拒绝,改为“疫情后补发自提”),保证了团队稳定。
堀埜一成说:“系统的终极价值,不是在顺境中加速,而是在逆境中保底。”
这套能穿越周期的系统,本质是“顾客价值导向+高效协同能力+员工凝聚力”的复合体——前者保证方向不偏,中者保证效率不降,后者保证执行不垮。
04■
不同身份的人,
能从书里挖到什么宝?
1、餐饮创业者:低成本扩张的“实操手册”
餐饮行业有个魔咒:“年营收过千万就卡壳”,因为规模扩大后成本会失控。萨莉亚年营收超百亿的秘密,藏在一个“成本公式”里:
利润=(客单价-食材成本-人工成本-租金)×客流
堀埜一成的解法是:
客单价:不追高,只定“比同行低30%”,靠“多卖”赚钱(单店日均客流是同类餐厅的2倍); 食材成本: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降到30%(同行平均40%); 人工成本:一人多岗,“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钱”,控制在20%(同行平均25%); 租金:只选“商场二楼或地下一层”,比一楼低50%,但用“高客流”让商场让利。
可立即落地的3个动作:
算清“食材损耗率”:今晚盘点剩余食材,算“(采购量-销售量)÷采购量”,目标是降到5%以内; 优化“服务员动线”:让员工从“绕桌走”变成“直线走”,每天至少多接10桌; 测试“一人多岗”:让厨师在非高峰时段帮忙收银,人工成本能降10%。
2、企业管理者:从“带团队”到“建系统”的指南
堀埜一成的经历证明:“管理不是‘我命令你’,而是‘我懂你’。”
他刚入职时发现后厨员工总偷懒,没批评人,而是蹲在后厨洗了一个月盘子,终于明白“水槽太高,弯腰太累”,调低10厘米后效率涨了15%。
管理心法3则:
向上管理:给老板“3个方案+数据”,而非“一个请示”。比如想推“自助点餐机”,先在一家店试点,算好“用机器后服务员能多服务30%客人”,用数据说服老板; 向下赋能:明确“目标+资源”。告诉员工“这个月客流要涨10%”,同时给“试错基金”“培训手册”,让他知道“怎么做”; 处理冲突:用“目标共识”替代“评理”。两个店长抢供应链资源时,让他们写“拿到资源后如何让利润涨20%”,最后发现“合作能涨30%”,自然化解矛盾。
3、职场人:把小事做到极致的“进阶密码”
堀埜一成说:“职场里没有‘小事’,只有‘没做好的事’。” 他跨界时做的三件事,普通人也能复制:
记“问题手册”:遇到“顾客投诉意面太咸”,回来后记录“原因+解决方案”,积累成“应对指南”; 算“数据账”:蹲点数客流,发现“18点-20点人最多”,据此调整排班,让员工在高峰时段“全员在岗”; 做“超预期”:给报销流程加“常见问题清单”,让同事少跑冤枉路,这种“把小事做到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05■
萨莉亚的底层逻辑:
所有伟大的公司,
都始于“想明白为什么而做”
堀埜一成:“萨莉亚从不想当‘行业第一’,只想让‘普通人能花少钱吃好饭’。” 这种“不功利的初心”,反而让它走得更远。
疫情期间,很多餐厅涨价,萨莉亚却推出“10元套餐”,短期利润降了,但顾客更认这个牌子,疫情后客流比之前涨了40%。
这像极了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学”——接手日航时不想着“怎么赚钱”,而是“怎么让员工有饭吃,怎么让乘客满意”,结果日航起死回生。
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是“先创造价值,再分享价值”。萨莉亚的故事告诉我们:
系统比人靠谱,但人比系统重要——标准化是骨架,员工的执行力是血肉; 利润不是目标,而是结果——把“顾客价值”做到极致,利润自然会来; 成长的密码,藏在“重复做的小事里”——一道菜的标准、一次供应链的优化、一个员工的成长,终会积累成跨越周期的力量。
就像米村拌饭创始人说的:“我想让米村拌饭开遍全国的每个城市,在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上,我们还要更多地向萨莉亚学习。
要在存量市场上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就需要我们多关注消费者需求,不被短期利益诱惑,始终坚持长期主义。”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加微canyinju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