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的北方是一幅“风沙逼近北京城”的末日图景。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如同一条万里黄龙,肆意扩张,吞噬家园。然而,经过几代人长达47年的不懈奋战,中国不仅奇迹般地遏制住了荒漠的脚步,更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伟大战役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要“消灭沙漠”。相反,中国人在这片曾经的“死亡之海”里,不仅学会了与沙共生,还从中挖出了意想不到的“宝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
“锁龙”而非“屠龙”——从对抗到共生的哲学之变
首先必须破除一个常见的误解:治沙,不等于要消灭沙漠。
科学家们早已达成共识,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整个生物圈的平衡不可或缺。中国人的治沙实践,正是建立在这一科学认知之上。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将沙漠从地球上抹去,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恢复其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伟大斗争,其核心战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哲学之变:从最初的“人与沙对抗”,走向了如今的“人与沙共生”。
![]()
回顾历史,面对每年扩展近1万平方公里的猖狂沙漠,新中国第一代治沙人,以一种悲壮的“人海战术”开始了最初的抗争。在库布其,牧民们身背树苗,用酒瓶子装上水,以最质朴的方式在沙漠边缘植树造林,试图用血肉之躯阻挡黄沙的步伐。
然而,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围堵并非长久之计。治沙,需要的是智慧,而非蛮力。
于是,一套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战略应运而生。在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治沙工作确立了“南锁、东扩、北增、西护、中阻”的五大战线。
![]()
2024年11月28日,一条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如同一条巨大的“绿围脖”,成功将这片34万平方公里的黄沙全部“锁”住,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安全屏障。
在离北京最近的库布其沙漠,治沙策略被精炼为“南围北堵中切割”。南部用乔灌草将沙漠围住;北部靠近黄河建设锁边林带,防止泥沙入黄;中部则利用穿沙公路等手段将沙漠分割治理。
![]()
这种从“全面开战”到“精准打击”的转变,生动地诠释了中国治沙哲学的成熟: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屠龙”,而是要为这条桀骜不驯的黄龙,戴上一条牢不可破的绿色“缰绳”。
从“中国魔方”到“植树机器人”——硬核科技的迭代之路
支撑这场伟大哲学转变的,是不断迭代升级的硬核科技力量。
上世纪50年代,在宁夏中卫的沙坡头,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用麦草固沙的“草方格”技术。这种看似简单的技术,便捷、环保且成本低廉,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至今仍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固沙模式之一。
![]()
如果说“草方格”代表了中国治沙智慧的起点,那么今天的治沙现场,则更像一个高科技的试验场。
曾经,治沙人“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种活一棵树难于登天。如今,在库布其,治沙人利用高压水枪或螺旋钻,仅需10秒就能种下一棵树,成活率高达80%以上。
曾经,铺设草方格全靠人工,速度远跟不上沙漠扩张的步伐。如今,在甘肃腾格里沙漠,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一小时就能铺设5亩草方格,效率是人工的50倍。
![]()
曾经,人力难以企及的连绵沙丘是治理的禁区。如今,在陕西榆林,无人机飞播治沙,每日可覆盖3000亩。在库布其,植树机器人甚至可以携带800株树苗进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效率是人工的5倍,还节水30%。
科技的力量,还体现在“看得见”和“看得懂”上。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一套由中国科学院等10家科研院所联合实施的生态过程监测系统,能够与卫星实时交换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为治沙提供精准的立体式决策支持。
从“小米加步枪”的艰苦探索,到如今75%的机械化率,中国治沙,已经迭代为一场由尖端科技驱动的现代化、精准化生态攻坚战。
![]()
“点沙成金”——从生命禁区到经济蓝海的惊天逆转
中国治沙方案最令世界瞩目的“宝贝”,在于它成功破解了“沙漠怎么绿,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尊重自然、科学治理的同时,中国人还学会了如何利用沙漠的独特资源禀赋,“点沙成金”。
第一个宝贝,是在沙漠里“种太阳”。利用沙漠地区充足的光照资源,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光伏治沙产业。在库布其沙漠,连绵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铺展开来。
![]()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五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不仅用光伏板本身起到了固沙、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还为板下的沙生植物和养殖业提供了生长空间,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第二个宝贝,是发展独特的沙生产业。治沙不仅要种下防护林,更要种下“摇钱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当地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被称为“沙漠人参”的中药材肉苁蓉,预计年产值可达上亿元。
在鄂尔多斯,90后新农人李孔则在沙地里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蒙枣”,带动了上千户农牧民发展枣业种植。这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让森林变成了“钱库”。
![]()
第三个宝贝,是把沙海变人海。曾经因风险极高而被称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沙漠之旅的好去处,带动了周边村民养骆驼、开农家乐,实现了就近就业。
“绿起来”的同时也“富起来”,这才是中国治沙经验最核心的智慧。据统计,仅中国北方沙区的经济林,每年就能产出价值1200亿元的干鲜果品。在甘肃古浪的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不仅创造了绿洲,也让林场职工的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5万多元。
![]()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点沙成金”,中国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绿水青山,也为深受荒漠化之苦的世界各国,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参考资料:
外国专家点赞中国治沙成效:“库布其治沙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新浪新闻.2025年10月14日
中国的治沙经验为什么会受热捧?.人民网.2019年11月08日
科学治沙绿色发展库布其再次吸引世界目光.内蒙古日报.2025-09-16
大漠之边的绿色传奇一一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调研.求是网.2025-09-16
生态治理,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新华网.2020-07-08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生态与经济双丰收.央视网.2025年08月0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