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努力学习共产主义,创造社会主义,世界责任在我肩……”这是90多年前抗日英雄邓永耀为湖南省茶陵县列宁学校的前身——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所作的校歌,至今仍在传唱。
党内“秀才”邓永耀
1912年1月24日,邓永耀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乡大南村(现茶陵县腰潞镇大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在私塾读书,成绩优异。
1930年,邓永耀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湘东特委委员。后来在区、县苏维埃政府做文书工作,草拟文稿。他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较高学识,文思敏捷,口笔均善,堪称党内“秀才”,待人诚恳和蔼,工作不知疲倦,深得同志们的好评。
后来,邓永耀担任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兼任湘赣革命根据地首批红色学校之一的列宁小学政治教员,负责革命宣传工作。
针对当地农民子弟普遍失学的现状,邓永耀提出“识字即革命”,创作校歌,将阶级斗争、反帝反封建思想融入歌词,便于儿童传唱,希望通过校歌传递革命理想。
邓永耀亲自教唱,学生列队操练时必唱,成为苏区“红色晨曲”。
邓永耀打破传统私塾模式,首创“革命歌曲+文化课”教学,该校学生后续多加入红军儿童团。他通过不懈努力,在苏区践行自己提出的 “革命不是一代人的事,要把真理种进娃娃心里,歌声比子弹传得更远!”教育理念。
![]()
智勇双全指挥员
1934年8月,邓永耀随红六军团西征。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其先后调任红二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红六军团宣传部长,后调红四方面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邓永耀随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8年,邓永耀任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政委,率部在冀南地区开展游击战,参与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在威县战斗中,邓永耀率骑兵团400名新兵突袭河北威县日军据点,击毁了日寇40多辆军车,歼灭日军数十人,缴获大批物资,提振当地军民抗战士气。自此,邓永耀的英名在冀南传开。
在日军对冀南的多次“扫荡”中,邓永耀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破坏日伪交通线,伏击小股敌军,被群众称为“飞骑兵”。
![]()
血染武邑
1939年初,邓永耀调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协助司令员陈再道在河北枣强、武邑等地扩编抗日武装,建立民主政权。
1939年3月3日时晨,盘踞在武邑县城的日军向西屯一带“扫荡”而来,准备偷袭。
邓永耀正在西屯集中部队开会,待听到敌军的枪声时,情况已十分紧急。
这时,他果断命令一部分指战员组织和掩护根据地机关和群众转移,一部分约30名指战员由他亲自率领奔向西屯村西,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数倍于己的日伪军。
在激烈的交战中,他头部和腿部均中弹,肠子流出体外,仍坚持指挥直至壮烈殉国,最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他牺牲前仍高喊:“同志们,坚决顶住!保护乡亲们!”
![]()
军民缅怀
牺牲后,冀南军民为他举行追悼会,称颂他“英勇顽强、爱兵爱民”。
1939年4月1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刊载了《纪念邓永耀同志》一文, “邓永耀同志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模范军人。” 讴歌了烈士的光辉功绩和革命斗争的一生。
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编印了一本油印的《烈士传》,刘伯承在序文中称赞邓永耀是“伟大的革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同年,武邑县军政民各界在邓永耀墓前立碑撰文纪念,碑文载“邓公永耀,江南有志之士也……领导东纵驻军来武,以身作则,英勇杀敌,先后数十役……革命队里损支柱,杀敌场上消先锋,武邑群众相见最切,相感最深”。
1950年,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邓永耀烈士永垂不朽”。
湖南茶陵县为其建立烈士纪念碑。
河北武邑县将牺牲地附近道路命名为“永耀路”。
2015年,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
结语
邓永耀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抗日英烈的缩影。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正是这样的英雄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其精神至今仍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