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信托被击穿:不是理财失败,是“既要又要”玩砸了
先说结论:法院判决书撕开的,根本不是一场理财事故,而是一个“假信托”。
先搞懂“信托”是什么。这东西听着高大上,本质就是个“保险箱”——你把资产放进去,指定好受益人,理论上这些资产就脱离了你的个人身份。日后哪怕你欠债、破产甚至坐牢,债主也动不了“保险箱”里的东西。
许家印和他的家族,做的就是把巨额财富塞进海外家族信托的事。可为什么这个“保险箱”会被法院一脚踹开?答案很简单:法院认定,许家印压根没把“保险箱的钥匙”交出去。这就要说到揭穿假信托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绝对控制权。一个真正的信托,资产放进去就不再属于你。但证据显示,许家印及其家族成员,保留了修改信托条款、任命或罢免受益人,甚至指挥信托投资决策的权利。这就好比你把钱存进银行,却天天指挥银行经理每一分钱该怎么花——法院只能戳破:“别装了,这钱根本还是你的。”
第二把钥匙:欺诈债权人。这是最致命的一击。在普通法系里,有个古老的“欺诈转让法”,核心就一句话:你不能在欠别人钱,或者明知马上要欠一大笔钱时,赶紧把家当转移走,让债主扑空。恒大暴雷前,许家印个人提供了多少担保,他心里门儿清,巨大的个人债务黑洞正在形成。这种关头把资产装进信托,在法院看来,就是恶意逃债。要知道,真想用信托避险,得在自己财务健康、没有潜在债务时就早早布局,这样才不会触发“欺诈转让法”。
第三把钥匙:虚假信托。基于以上两点,法院直接认定:他这个所谓的“信托”,法律文件上写着“信托”,实质却是个人代持工具——说白了,就是个名叫“信托”的私人钱包。法律凭什么保护一个假东西?所以,信托被击穿,不是法律不保护信托,而是法律不保护“假信托”。
这是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以后谁再敢非法转移资产,债权人都能轻松追回来?想太简单了。许家印的案例,更像一面胜利的旗帜,插在了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上——它告诉你“山能征服”,却没说“征服要付出多大代价”。
为什么不能全部追回?对应“三把钥匙”,这里有“三个枷锁”。
第一个枷锁:“完美信托”真实存在。许家印的信托做得太粗糙,保留控制权的吃相太难看。但如果一个富豪在自身财务健康、没有潜在债务时,就请顶级律师合规设立信托,真正把控制权交给独立受托人,这种“完美信托”很难被击穿。
第二个枷锁:资产“幽灵化”。非法转移资产的高手,玩的都是“移形换影”:钱从信托A转到BVI公司B,再进入新加坡基金C,最后变成一幅名画,挂在开曼群岛的墙上。等债权人好不容易拿到判决书,找到的往往是一堆空壳公司,资产早已消失无踪。判决权在你手上,但执行权散落全世界,跨境追债的成本高得惊人。
第三个枷锁:信息差。想追索资产,首先得搞清楚对方把钱藏在哪。这本身就要动用国际律师、私家侦探,成本动辄数百万美元,整个诉讼过程可能长达数年。而对方有足够时间把资产转移到天涯海角——你查的速度,远赶不上人家转的速度。要是许家印现在没在牢里,还能自由行动,你刚查到一点线索,人家早就把资产转走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许家印这次信托被击穿,其实只有“杀一儆百”的效果,甚至可能是“打草惊蛇”。法律从来都是富人的规则游戏,一个精心设计、提前布局的信托,依然是牢不可破的财富堡垒。别天真以为“一个许家印倒下,所有非法转移的资产都能重见天日”——这不过是资本游戏里,一个“玩脱了的玩家”被裁判出示了红牌。场上的其他玩家,只会因为这次结果,把规则研究得更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