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怀念杨振宁先生:科学巨匠的永恒光芒
![]()
一、力学课堂的启蒙:从北京工业学院到科学殿堂
1980年代,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的力学课堂上,钱学森、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等名字如雷贯耳。作为力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学习着经典力学体系,更在一次次课堂讨论中,感受到这些科学巨匠的智慧光芒。钱伟长先生从文科转攻力学的传奇经历,早已成为力学系师生口耳相传的励志故事。而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就,更是让年轻学子们对科学探索充满向往。
![]()
当时,我们的力学教材中常常引用杨振宁的规范场论,尽管本科生难以完全理解其深奥,但老师总会强调:"这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在图书馆泛黄的《物理评论》期刊上,我们第一次看到杨振宁和李政道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摘要,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却让人感受到科学发现的震撼力量。
![]()
二、学术生涯的指引: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毕业后我在高校从事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杨振宁的理论逐渐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研究工具。在计算流体力学领域,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中的数学结构,为湍流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2005年,我有幸多次参加相关力学讲座,聆听到杨振宁先生相关的理论和科学贡献内容。
![]()
杨振宁对基础研究的执着令人敬佩。他常说:"做学问要像打井,认准一个点就要深挖下去。"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我们常常会思考:如果杨先生遇到这个问题,他会如何寻找突破口?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方法论。
![]()
三、科学精神的传承:从实验室到讲台
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他晚年回到清华大学,亲自指导研究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我清华的同道听过他的公开课,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他,依然能清晰地推导出复杂的数学公式,并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
他对中国科学教育的贡献尤为深远。2003年,杨振宁推动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了一批海外顶尖学者回国工作。他常说:"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培养自己的顶尖人才。"这种前瞻性的眼光,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四、国际视野的开拓:从东方到西方的桥梁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在国际科学界享有崇高声誉。他不仅是中国科学的象征,更是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桥梁。1971年,他突破重重阻力访问中国,成为中美科学交流的先驱。此后,他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的合作。
在杨振宁的推动下,中国科学家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特别重视青年学者的培养,经常鼓励他们"要有国际视野,但更要立足中国实际"。这种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五、人文情怀的体现:从科学到人生的思考
杨振宁是一位科学家,是一位充满人文情怀的长者。他晚年致力于科学史研究,撰写了大量关于科学发展的文章。他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这种观点,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杨振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令人感动。他常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来解释科学问题,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常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有着惊人的相似。"
![]()
六、永恒的记忆:从个人到集体的怀念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世界科学界的遗憾。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每当我们团队的研究生在实验室遇到困难时,总会用杨振宁先生的话激励他们:"做科研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这种精神,已成为科研团队的文化基因。
如今,杨振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科学成就、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将永远流传。作为后辈,我们不仅要继承他的科学遗产,更要传承他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将他的精神传递给我们的学子们。
杨振宁先生,一位科学巨匠,一位教育大师,一位文化使者,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者王建省为北京理工大学校友,工大力学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