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下传
象下传
第五十二卦:艮为山《艮卦》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程传: 上下皆山,故为“兼山”。“此而并彼”为“兼”,谓重复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踰分非据乎?
集说:
- 董氏曰:
两雷、两风、两火、两水、两泽,皆有相往来之理。惟两山并立,不相往来,此止之象也。
- 丘氏富国曰:
凡人之所为,所以易至于出位者,以其不能思也。思则心有所悟,知其所当止,而得所止矣。
【案】 “思不出位”,诸家皆作“思欲不出其位”,“思”字不甚重。今观《咸》卦云“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而夫子以“何思何虑”明之,则此“思”字盖不可畧。杂扰之思,动于欲者也;通微之思,浚于理者也。《大学》云“安而后能虑”,盖“思不出位”之说也。
艮其趾,未失正也。
程传: 当止而行,非正也。止之于初,故未至失正。事止于始,则易,而未至于失也。
集说:
- 虞氏翻曰:
动而得正,故未失正也。
- 郭氏雍曰:
“趾”,初象也。动莫先于趾,止于动之先则易;止于既动之后则难。传言“未失正”者,止于动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本义: 【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听乎二也。】
程传: 所以不拯之而唯随者,在上者未能下从也。“退听”,下从也。
艮其限,危薰心也。
程传: 谓其固止,不能进退,危惧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
集说:
- 郑氏汝谐曰:
三虽止而不与物交,而其危则实薰心也。
- 何氏楷曰:
以强制故“危薰心”。“艮限”者,强制之谓也。
程传: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止诸躬”也者,“躬”犹身也,明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也。
- 王氏应麟曰:
《艮》六四“艮其身”,象以“躬”解之。“伛背为躬”,见背而不见面。朱文公诗云:“反躬艮其背。”
【案】 “止诸躬”便是“艮其身”,但易其字为“诸”字尔。盖易其字为“诸”字,便见得是止之于躬,与夫正本清源自然而止者略异矣。王氏解姑备一说。
艮其辅,以中正也。
本义: 【“正”字羡文,叶韵可见。】
程传: 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言以得中为正,止之于辅,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集说:
- 余氏本曰:
言不妄发,发必当理,唯有中德者能之。
程传: 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能敦于止,有终者也。上之吉,以其能厚于终也。
集说:
- 王氏申子曰:
德愈厚而止愈安,是止之善终者也,其吉可知。
【案】 “艮”者,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故于上言“厚终”。凡人之心,惟患其养之不厚,不患其发之不光。水蓄则弥盛,火宿则弥壮。厚其终,则万事皆由此始。
来源: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