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记:竹泉洞村中的时光肌理
![]()
汽车刚驶过淦水大桥,鄂南的气息便裹着竹香与硫磺气而来 —— 不是攻略里 “温泉之都” 的标签,是晨雾中星星竹海的绿浪翻涌,是正午刘家桥的廊桥影动,是午后隐水洞的水滴叮咚,是暮色里温泉池的水汽氤氲,是星夜下竹院的雕刀轻响。三日的漫游像摩挲一块浸着山水的竹牌,每处景致都不是精心包装的 “景点”,是能触摸的竹纹细腻、能闻见的柴火清香、能听见的鄂南软语,藏着咸宁最本真的自然与生活密码。
星星竹海:晨雾里的竹雕初心
![]()
星星竹海的晨雾还没散,我已跟着竹雕匠人余宏明往山腰的竹林走。露水沾湿胶鞋,竹间的石板路泛着幽光,余师傅肩上的竹篓晃悠悠的:“要趁日出前选竹,雾水养得竹身润,雕出来才有灵气。” 他的指尖沾着竹绿,指甲缝里嵌着经年累月的木屑。
![]()
晨雾中,近十万亩楠竹顺着山势铺展,像泼洒的绿墨。余师傅忽然停下脚步,敲了敲身前的竹身:“这株楠竹有四年光景,不嫩不老,做雕件最稳当。” 他掏出柴刀轻砍,竹身应声而断,截面渗出清亮的竹汁,“以前村里人人会篾活,现在年轻人嫌累,只剩我们几个老骨头守着。”
![]()
雾色渐淡,阳光穿过竹叶洒下光斑。我们回到山脚的竹院,院角堆着刚处理好的竹料。“第一步得蒸煮去糖,不然虫蛀得快,” 余师傅往大铁锅里添柴,蒸汽带着竹香漫出,“我爷爷传下的法子,要煮够两个时辰,晾透了才发白如玉。” 他指着墙上的竹雕《松鹤图》,“这是去年给村史馆雕的,光镂刻松针就花了半月,一刀都错不得。”
![]()
朝阳升起时,余师傅开始细雕。刻刀在竹面上游走,木屑簌簌落下,渐渐显出花鸟轮廓。“你看这竹节纹路,要顺着天然肌理走,” 他手腕一转,一朵竹菊悄然绽放,“通山竹雕讲究圆雕、浮雕结合,我学了三十年才摸到门道。” 不远处的竹椅上,老篾匠正编竹篮,竹条在指尖翻飞,发出清脆的 “噼啪” 声。我摸着刚蒸煮好的竹料,忽然懂了这竹海的美 —— 不是 “楠竹之乡” 的头衔,是竹香的清、刀工的巧、传承的韧,是咸宁人把最质朴的初心,藏在了晨雾里的竹影间。
刘家桥古村:正午的廊桥烟火
![]()
从竹海驱车半小时,刘家桥的柴火香已在正午阳光里弥漫。守村老人刘德山正坐在廊桥边择菜:“来得巧,刚蒸好的合渣,再等会儿就能吃,这是我们刘邦后裔待客的老规矩。” 他的布衫上沾着饭粒,手里攥着竹编菜篮。
![]()
推开村口的老木门,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一水穿村而过。“我们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人,在这儿住了四百年,” 刘大爷指着河边的水轮车,“这轮子转了百十年,以前磨面,现在就是个念想。” 廊桥横跨河面,青瓦盖顶,梁上的龙凤八卦图虽已斑驳,仍依稀可见当年模样。
![]()
正午的阳光斜照进廊桥,几位阿婆正坐在长凳上纳鞋底。“这廊桥以前是通汉口的驿站,车水马龙的,” 一位阿婆抬头笑,“现在游客多了,我们就坐在这儿纳鞋底,有人问就讲讲老故事。” 不远处的浣衣埠头,木槌敲打的 “砰砰” 声混着水声,几位妇人在青石板上搓洗衣裳,皂角泡沫顺着河水漂远。
![]()
刘大爷带我走进他家老屋,雕梁镂扇上的花纹精美依旧。“这八仙桌是祖传的,红白喜事都用它,” 他指着桌腿的雕饰,“你看这蝙蝠纹,寓意福气临门。” 灶房里,他儿媳正用吊锅炖肉,柴火 “噼啪” 作响,肉香混着笋香漫满屋子。我尝了一口合渣,豆香醇厚,忽然懂了这古村的美 —— 不是 “楚天民俗第一村” 的噱头,是廊桥的古、烟火的暖、人情的真,是咸宁人把最鲜活的日常,藏在了正午的阳光里。
隐水洞:午后的溶洞秘语
![]()
从刘家桥驱车一小时,隐水洞的清凉气息已在午后阳光里漫出洞口。船工老郑和正站在码头系缆绳:“来得巧,刚涨了点水,坐船看钟乳石最清楚,这洞可有五百万年光景了。” 他的草帽上沾着水珠,手里的船桨磨得光滑。
![]()
登上小船时,洞内的凉意扑面而来。地下河清澈见底,钟乳石在灯光映照下千姿百态:有的如仙女披纱,有的似利剑悬空,水滴 “滴答” 落在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这处叫‘龙宫玉柱’,要一百年才长一厘米,” 老郑和划动船桨,指向头顶的钟乳石,“以前山民躲雨进来,以为是龙王的宫殿,不敢大声说话。”
![]()
小船转过弯,眼前出现一片开阔水域。“看右边的‘金蟾献宝’,天然形成的蟾蜍模样,” 老郑和笑着指,“去年有地质学家来,说这洞是华中最完整的岩溶地貌。” 岸边的石台上,几处钙化池如翡翠镶嵌,池水倒映着钟乳石的影子,虚实难辨。
![]()
午后的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在水面投下光柱。老郑和停船靠岸,带我走旱洞:“这石幔像瀑布吧?其实是地下水慢慢沉积形成的。” 他捡起一块碎石,“这是方解石,能划出白痕,以前小孩都拿来画画。” 我摸着冰凉的钟乳石,忽然懂了这溶洞的美 —— 不是 “地质公园” 的虚名,是水滴的韧、石景的奇、传说的妙,是咸宁人把最古老的秘密,藏在了午后的清凉里。
三江森林温泉:暮色里的温泉闲趣
![]()
从隐水洞返回城区,三江森林温泉的水汽已在暮色中升腾。温泉管理员陈阿婆正往池里撒桂花:“来得巧,刚摘的金桂,泡着香得很,这是我们咸宁温泉的老法子。” 她的银发绾得整齐,手里的竹篮装着新鲜桂花。
![]()
温泉池藏在竹林间,七十多个泡池依山而建。“这池是‘硫磺泉’,能治风湿,” 陈阿婆指着冒着热气的池子,“水温 53 度,直接引的地下泉,没掺一点自来水。” 几位本地老人正坐在池边聊天,手里端着茶杯,笑声混着水汽飘远。
![]()
暮色渐浓,灯笼在竹枝上亮起,红光映着水汽。“以前冬天,全村人都来这儿泡温泉,大人聊天,小孩在池边玩石子,” 陈阿婆往我手里塞了块姜糖,“泡久了吃这个暖身子。” 不远处的木屋旁,有人在烤红薯,香味混着桂花香漫满山林。
![]()
陈阿婆带我看山腰的老泉眼:“这眼泉冒了千百年,乾隆年间就有记载,” 她掬起一捧水,“你闻,有淡淡的硫磺味,这才是真温泉。” 月光穿过竹林,洒在温泉池里,泛起细碎的银光。我泡在桂花池里,暖意从脚底蔓延全身,忽然懂了这温泉的美 —— 不是 “度假胜地” 的标签,是水汽的柔、桂香的甜、人情的暖,是咸宁人把最惬意的时光,藏在了暮色的竹林里。
竹雕小院:星夜下的手艺传承
![]()
从温泉往竹院走,余宏明的竹雕房还亮着灯。他正坐在马灯下打磨雕件,刻刀划过竹面的 “沙沙” 声格外清晰:“来得巧,这《竹报平安》快雕好了,就差最后一道抛光。” 他的桌上摆着各式刻刀,刀刃在灯光下闪着寒光。
![]()
竹院的石桌上,摆着刚刻好的竹制茶宠,有熊猫、有竹笋,神态逼真。“这茶宠要泡在茶里养,越养越润,” 余师傅拿起一个熊猫茶宠,“以前给女儿做玩具,现在成了谋生的手艺。” 墙角的竹架上,挂着他爷爷传下来的篾刀,刀把被磨得发亮。
![]()
星夜渐深,月光洒在竹院的竹料上,泛着莹润的光。余师傅给我泡了杯竹海春茶:“这茶是自家种的,配竹雕喝茶,才是真滋味。” 他忽然叹气:“现在学竹雕的年轻人少,我收了两个徒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 我摸着茶宠的细腻纹理,忽然懂了这竹院的美 —— 不是 “非遗展厅” 的精致,是刻刀的锐、竹纹的美、坚守的诚,是咸宁人把最悠长的传承,藏在了星夜的灯光里。
![]()
离开咸宁那天,我的包里装着余师傅的竹雕茶宠、刘大爷的合渣干、陈阿婆的桂花干、老郑和的方解石片。车过淦水大桥时,回头望,温泉的水汽还在星夜里隐约可见,竹海的竹香藏在晚风里。三日的漫游让我懂得,咸宁的美从不是 “温泉景点” 的标签 —— 是竹海的绿、古村的旧、溶洞的奇、温泉的暖、竹雕的精。这片土地的美,藏在自然与手艺的相拥里,藏在当地人的日常里,藏在没有商业化包装的本真里。若你想真正读懂它,不妨放慢脚步,去竹海选一根楠竹、去古村坐一次廊桥、去溶洞听一声水滴、去温泉泡一池桂花,去触摸那些时光雕琢的肌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