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 林敬)“明天要降温,别忘了喝碗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样的温馨提示,未来可能不仅来自家人,也可能来自你手机里的“气象+中医”健康服务。
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天津市气象局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成立“气象中医药研究中心”,引发不少网友好奇:天气和中医药,这两个听起来不搭界的领域,怎么能走到一起?
“其实它们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介绍道,“中医讲‘天人合一’,风、寒、暑、湿、燥、火这六大外感病因,都和不正常天气变化相关。”他认为,气象不应只停留在“预报天气”,更应走向“指导生活”,实现从“知天时”到“御天时”的跨越。
![]()
寒潮来袭,在天津市西青区,市民冒雨前行。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那么,“中医药+气象”究竟能带来什么?
“过去我们发寒潮预警,是说‘要降温了,请添衣’。现在我们想进一步告诉公众:除了添衣,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疾病。”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韩素芹说。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气象部门已尝试发布“脑卒中风险预警”“花粉过敏指数”等服务,但公众更需要的是具体的应对指南。而中医药在调理体质、预防季节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正好补上“从预警到行动”的最后一环。
张俊华举例说,一次剧烈降温不只是“天气变冷”,在中医看来会引起“寒邪入侵”,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加重或发生急性事件。此时,除了提醒加衣服,系统未来或可推荐一道“当归生姜羊肉汤”,帮助温补气血、驱寒止痛、增强体质等。同样的,面对暑湿天气易发的皮肤湿疹、肠胃不适,可以推荐一些化湿健脾的药膳;秋燥伤肺,则可用麦冬、芦根等泡水饮用以滋阴润肺。“这就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病。”
除了个体健康指导,该中心还计划推动中医病因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
“我们常说‘寒湿’,但什么是寒湿?能不能像气温、湿度一样被量化?”韩素芹表示,中心正探索将中医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气象指标,例如建立“寒湿指数”,从而更精准判断某类疾病的发作风险,“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与疾病发病率的关联,我们希望科学地回答:在什么样的温度、湿度、风速阈值和变化速率下,特定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未来的气象公共服务,可能更像是你我身边的“智能健康参谋”。“我们正在开发的智能康养平台,就像一个‘中医健康管家’。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将在智能技术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共建单位将联合开发可以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化智能体。”张俊华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当气象预报预测一次强冷空气即将南下时,健康系统不仅能提前发出警示,还能通过手机APP等渠道,迅速为不同人群生成个性化建议。这需要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量的中医知识和气象数据,确保推荐的方案既快又准,赶在天气变化发生前就送达用户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