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3岁,一颗物理学界的巨星就此陨落。
然而,在国内的舆论场上,这位泰斗级人物留给大众最深的印象,可能不是颠覆物理学大厦的“杨-米尔斯理论”,也不是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而是他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
很多人一提杨振宁,张口就是三件事:
第一,他不爱国,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跑美国去了;
第二,他很鸡贼,年轻时在国外享福,老了跑回中国养老圈钱;
第三,他为老不尊,搞什么“爷孙恋”。
这些听起来“槽点”满满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今天,我们深入地扒一下,杨振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多牛?
首先我们来聊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杨振宁被过誉了,说他跟霍金齐名都抬举他了,这真的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先看一张照片,这是顶尖物理学家的国际会议合影,能站在这里的,个个都是跺一脚全球科学界都要抖三抖的人物,站在最中间“C位”的是谁?杨振宁。上一张能站在C位的是爱因斯坦,霍金和杨振宁之间,差了整整一个当今物理学界。
![]()
很多人会问,既然他这么厉害,为什么物理课本上见不到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还没学到那儿就毕业了。我们把现代物理学比作一栋摩天大楼:打地基的是牛顿,盖楼的是爱因斯坦,装水电管道的是麦克斯韦。那杨振宁是干嘛的?他负责给这栋楼设计并安装了电梯,也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这个理论有多牛?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评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这个理论,直接统一了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为我们理解宇宙基本规律提供了框架。毫不夸张地说,在他之后,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他的理论拿到的;间接相关的诺奖有几十个;甚至连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都有6个是研究他的方程得来的。
所以说,他1957年拿的那个诺贝尔奖,根本不是他的巅峰,甚至连他学术生涯的前三都排不上。不是诺奖成就了杨振宁,而是杨振宁让诺奖显得更有分量。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界公认,在人类历史上,有资格排在他前面的科学家,只有牛顿、爱因斯坦和麦克斯韦。
![]()
搞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那个最核心的争议:杨振宁到底爱不爱国?为什么钱学森、邓稼先都回来了,他却留在了美国?
钱学森的警卫员曾问过钱老本人同样的问题,钱学森的回答一针见血:“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就在钱学森他们回国那个年代,中美尖锐对立,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严禁任何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回国。钱学森和邓稼先搞的是应用科学,国家急需他们回来造原子弹、搞导弹,所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他们接回来,一个人就能顶美军五个师,美国是真不愿意放!
但杨振宁不一样,他搞的是理论物理。说句实在话,他动手能力是真不行。芝加哥大学至今还流传一句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Where there is a bang, there is Yang.)在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实验条件下,你让他回来搞“两弹一星”,他搞一辈子也搞不出来,反而会浪费宝贵的科研经费。
![]()
所以,让他在世界顶级的实验室里,用最顶尖的头脑去冲击人类科学的边界,为中华民族在科学殿堂上占下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才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拿着“中华民国”护照,含泪说出的那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这句话的份量,绝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
更何况,就算他身在美国,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报效祖国。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杨振宁就顶着巨大压力,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顶尖美籍华裔学者。你知道“第一人”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可能名誉尽失,学术生涯终结,甚至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他回国前,中国政府让他列一张想会见的人员名单,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亲人,而是他的发小邓稼先。据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当时邓稼先正因核试验失误遭到批斗,处境极其危险。周恩来总理看到名单后,立刻命人把邓稼先从青海召回北京。杨振宁的这份名单,在那个特殊年代,毫不夸张地说是“救命单”,保下了一大批国宝级的科学家。
![]()
他在美国发起了“保钓运动”,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从历史、地理角度全面论证钓鱼岛属于中国;
他自掏腰包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敦促美国总统卡特与中国建交;
他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利用自己的声望筹集资金,资助了上千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中流砥柱。
院士葛墨林讲过一件事,杨振宁为了给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筹款,“发着高烧,自己开车去纽约唐人街演讲,因为那些有钱人来了,他得赶紧过去跟人家要钱。”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他不爱国吗?
我们接着说他回国“养老圈钱”的事。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很多人说他老了,干不动了,回来享福了。我要说,有的人二十几岁就是废物点心,一直废物到死;而有的人,八十多岁依然“年富力强”,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去加持,他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灵魂。
他回国是来养老的吗?他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卖掉了美国的房产,把钱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他为研究院募集了上千万美元的资金,分文不取自己的百万年薪,全都投了进去。
他利用自己的“面子”,为中国请回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一大批世界级牛人,硬生生把清华的几个基础学科拉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他亲自参与建设了国内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以清华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年过90,他还在给清华的本科生上基础物理课。
你管这个叫养老?
![]()
更体现他战略眼光的,是他顶着骂名,坚决反对中国当时耗费巨资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说不建就要落后30年,杨振宁力排众议,理由直截了当:花上千亿、几十年,为别人做嫁衣,不值得!中国当时最该发展的,是芯片和应用技术。这些年过去了,是非已经很清楚。如果当年真把钱砸进对撞机,面对今天的科技封锁,我们只会更被动。这就是战略级科学家的远见。
最后,再说说他和翁帆的婚姻。转眼间,他们的婚姻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当年28岁的翁帆,如今已近五十。那些曾经恶毒的嘲讽、不堪的揣测,在时间的面前,显得多么可笑和猥琐。翁帆自己说:“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我相信她说的是真心话。
![]()
去年,杨振宁立下遗嘱,所有财产归子女,翁帆只拥有一套别墅的使用权。这个消息打了多少人的脸?翁帆的第一反应不是财产,而是生气地说:“我当然不会再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
世俗的人啊,难道你们的婚姻都是交易?人家光明正大,明媒正娶,比那些男盗女娼之辈不知高尚多少倍,总是盯着别人说三道四的,不是眼小了,而是心眼小了。
年少不懂杨翁恋,待到懂时已中年!
![]()
1971年,邓稼先在给杨振宁的信结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把苏轼的“婵娟”改成了“同途”,意味深长。2022年,杨振宁在百岁诞辰时,含泪回应:“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他用一生践行了对朋友、对祖国的承诺。他是一个在专业领域达到顶峰的天才,一个晚年用独特方式报效祖国的老人,虽有点滴争议,但绝对配得上“伟大”二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我,记得“标星”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