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社区医院走廊里灯光昏黄。54岁的张叔拎着一袋药,无精打采地坐在诊室外。护士刚递给他一份化验单,他反复盯着“PSA”这一项,怔怔出神。近大半年,他几乎“以厕所为家”,白天小便频繁,晚上起夜多达六七次。
不久前,更是一整天加起来上厕所超过9次。家里人只当他年纪大了,肾气虚弱,连张叔自己也觉得不过是小毛病。“等退休了慢慢调理吧”,他心里一直这样安慰着自己。
![]()
这一次体检的结果,却如晴天霹雳——他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面对着不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张叔,医生只能轻叹:“其实预兆很早就有,只是你一直没当回事。”
像张叔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尿频、夜尿多、尿流变细……这些看似寻常的“老年病”,真的只是“正常老化”吗?当这些信号一个个出现,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也许,你忽视的那些“小细节”,正是身体给出的最后提醒。是什么导致前列腺癌高发且“悄无声息”,哪些习惯又会让风险悄然增大?
许多中年男性聊起“夜里起夜”都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上了年纪都要经历的过程”。但事实上,频繁排尿并非单纯肾虚或体虚那么简单,尤其是一天超过8次,或者夜间需要跑厕所2次及以上,更值得警惕。
医学上,将成人白天排尿次数超过8次或24小时总次数超过10次,且夜间起夜次数增加定义为异常。多项研究显示,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中,超7成有排尿习惯的明显改变,却极易被忽略。
夜尿增多、尿流变细、排尿费力、尿线时断时续等,都是前列腺疾病早期的“哨兵信号”。
哈佛大学医学中心曾对近两万例中老年男性尿频问题分析发现,39%的前列腺癌患者自述在被诊断前有明显的排尿异常。而国产权威指南同样指出,50岁以上男性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尿频、夜尿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前列腺病变的可能。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并且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
国家肿瘤中心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约占3.35%,每年新发病例近十万例,且预计到2040年有望翻倍。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生活习惯不健康、缺乏定期体检、长期熬夜、饮食高脂肪高热量、缺乏运动,都会增加前列腺疾病发生的风险。而遗传因素、体内雄激素水平波动、环境污染等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潜在致病因素。
但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早期前列腺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是一些极易被误解或忽略的小细节。“小便变细了”“起夜次数变多了”“有时候想尿又尿不出来”,这些不起眼的不适,许多中年男性一拖再拖,直到发现时已为时晚矣。
医学数据显示,50岁后前列腺癌风险陡然增加,而以下三种症状,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危险的信号:
尿流变细、排尿不畅: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尿道,出现小便断断续续、尿不尽等现象。数据表明,超60%的晚期患者在确诊前都有此表现。
夜间起夜次数明显增多:夜里频频被尿意叫醒,常被误以为肾亏、失眠,其实极可能是前列腺病变的早期征兆。
尿中或精液中出现血丝:不少患者发现偶尔有血尿,但并未引起警觉。专家指出,前列腺相关血尿出现是警示病情进展的“红线”。
![]()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对2.8万名男性跟踪8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凡是每天牛奶摄入量大于430克、身体肥胖、缺乏运动、性生活频率过高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比对照组高出20%—62%不等。高危人群往往“习惯性”忽视了身体的提醒信号,错失了早诊早治的最佳时机。
面对“高发、难防、隐匿性强”的前列腺癌,并非无计可施。医学共识给出了四个关键防控建议:
重视定期体检:尤其是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与直肠指检。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降低致死率的根本。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过多红肉与乳制品摄入,每天牛奶不宜超过一袋。保证膳食多样、蛋白质合理,远离辛辣、油腻刺激。
![]()
适度性生活:医学研究表明,每周3-4次射精频率较为合理,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前列腺健康。避免多性伴、过早及频繁性生活带来的长期刺激。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结肠炎、直肠炎要及早就医,避免炎症持续刺激,提升肠道健康水平,降低并发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