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为发达国家的韩国,现在吃口米饭,还得靠山东人支援?这并非是一个玩笑话,而是现在韩国米荒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国内如今已经摆脱了米荒的困境,但万万没想到,作为发达国家的韩国,现在吃口米都成了奢侈。
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韩国为啥会沦落到吃口“饭”都难的地步?又为何偏偏需要山东人的支援?
![]()
青岛“粮食客”
说起为何需要山东人的支援,这背后还是因为几年前的一则热点新闻。
在2023年12月的青岛胶东机场,一名准备飞往韩国的男子因装满真空压缩大米的行李超重被拦。
面对工作人员的审查,男子竟当场怒砸行李箱,导致航班延误超一小时。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名男子并非个例。
当时往返中韩的航班上,“粮食客”已成特殊群体:他们带着3-5件行李分装粮食,利用免费托运额度带货。
甚至有人将30-50公斤大米塞进客舱行李架,导致架体压裂,严重威胁飞行安全。
![]()
这群人铤而走险的背后,是中韩米价的惊人鸿沟,现在国内的大米几十款就能拎一大包,而在韩国,折合人民币几百元,也买不到大米。
而这些山东人的心思是,一张青岛往返首尔的机票最低仅380元,而几十斤大米在韩国转手就能赚千元,于是在这种暴利的诱惑下,很多人都成了“粮食客”。
而深扒韩国米荒的祸根,发现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埋下。
1961年成立的韩国农业协会联盟(NACF),如今已成长为拥有400万会员、17万员工的庞大组织,深度渗透银行、媒体等领域,甚至能直接参与农业政策制定。
![]()
为维护本土农企利益,农协通过舆论机器将“吃国产米”与民族认同绑定,把进口粮食贴上“卖国”标签。
这种刻意煽动的情绪,让韩国在粮食自给率仅19.3%的前提下,仍坚持限制进口、缩减水稻种植面积。
更致命的是,韩国农用化肥十分依赖进口,一旦外部供应收紧,化肥成本飙升就会直接传导至米价,形成“成本涨-产量降-价格飙”的恶性循环。
而如今全国气候恶化,水稻严重减产,米价一路飙升,韩国正好碰到这个风口,自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解决现在困境,韩国政府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考量。
![]()
“临时药方”解近渴?
韩国米价的离谱程度,早已超出普通民生范畴。
根据9月5日的官方统计,韩国一袋40公斤的大米,价格已经突破到了22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126元。
甚至有些普通的20斤大米,零售价也突破了6万大关,这对韩国普通家庭也是十分割肉。
这种涨幅并非短期波动,2023年韩国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3.6%,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涨价速度,远超3.1%的家庭收入增速,普通民众被迫在“吃好”与“吃饱”间妥协。
![]()
面对民怨,韩国政府终于拿出了应对方案。
2025年8月,农林畜产食品部宣布首次推出“稻谷借贷”制度,向流通企业投放可加工成3万吨大米的储备稻谷,企业需在次年用新稻谷返还。
这一政策看似创新,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储备粮总量有限,借出去的稻谷终究要还,相当于提前透支下一年的供应缓冲。
![]()
更值得玩味的是,此前韩国政府多次通过拍卖释放储备粮,但效果甚微,此次“借贷制”不过是换了种应急姿势。
深入分析便知,这些政策根本触及不了问题核心。
韩国粮食体系的死穴在于“保护型垄断”:农协通过控制生产、流通、金融全链条,让本土大米维持高价,而政府的采购补贴、种植调控等政策,反而成了垄断的“帮凶”。
![]()
更致命的是,韩国至今未建立除大米外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80%以上的粮食依赖进口,国际粮价稍有波动就会引发国内市场震荡。
说白了,韩国的这些“临时药方”就像给沸腾的锅浇凉水,没掀锅盖终究还会烧开。
只要农协的利益捆绑不打破,耕地减少、产业薄弱的现状不改变,米价高悬的困境就无法真正破解。
而韩国的困境也并非个例,日本如今的情况,也有过之无不及。
![]()
日本向“高价米国”伸手
韩国的粮食困局尚未平息,邻国日本已陷入更严峻的“米荒”。
2024年夏季,日本商超出现“一米难求”的限购潮,被媒体称为“令和米骚动”,米价同比暴涨17.2%,创下20年来最大涨幅。
到2025年3月,部分地区5公斤装大米价格甚至突破4000日元(约194元人民币),逼得日本做出反常举动。
日本政府决定,从正在闹米荒的韩国进口大米,这可是20年来首次啊。
![]()
虽然高价米,但市场反响还是很乐观的,首批2吨迅速售罄,后续20吨紧急补货。
日本的“米荒”看似突如其来,实则与韩国同源。
为维持米价,日本政府长期实施“减耕补贴”政策,约四成水田改种其他作物,2020至2023年大米产量减少超60万吨。
叠加夏季高温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出现大量口感差的“白垩米”,市场供应雪上加霜。
![]()
更尴尬的是,日本农业人口平均年龄68.7岁,老龄化导致生产端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即便米价暴涨,农户也难以快速扩大种植。
有趣的是,日本的“背米潮”比韩国更具戏剧性。
不仅中国游客会携带大米入境,甚至有日本民众从韩国旅游时偷偷带米回国。
这种跨越国界的“粮食搬运”,戳破了日韩长期标榜的“粮食安全”假象——两国都试图用政策保护本土农业,却最终在气候变化、全球化波动面前不堪一击。
![]()
结语
粮食安全从不是“闭门造车”的保护主义,而是兼顾生产能力、市场弹性与国际协作的系统工程。
当“爱国粮”变成“天价粮”,当“自给自足”沦为“被动求购”,或许该反思:用情绪绑架民生的政策,从来都走不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