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前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的言论,在中美关系的观察者中激起了一圈复杂的涟漪。
这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外交官,一方面罕见地承认中国已具备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却又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中美组建“G2”的构想,并将其斥为对美国的“历史性错误”与“羞辱”。
这种矛盾的表态背后,伯恩斯给出了一个看似强有力的理由:美国并非孤军奋战。
他明确点出,美国拥有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这四大“帮手”,通过构建一个广泛的盟友网络,便足以遏制中国,从而无需与中国分享“全球领导权”。
这番言论,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逻辑:在承认对手实力空前强大的现实面前,不再幻想单边压制,转而寄望于“拉群结派”的合围之策。
然而,这套“帮手论”真的如其所言那般坚不可摧吗?
一盘貌合神离的战略棋局
伯恩斯口中的“四大帮手”,从地理分布上看,确实构成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战略包围圈,意图明显。
日本是其在东亚的基石,欧盟是其价值观与规则战线的核心,澳大利亚是南太平洋的前哨,而印度则是制衡南亚的关键。
这套布局听起来气势磅礴,但在现实的利益天平上,每一个“帮手”都有着自己的算盘,所谓的“拧成一股绳”更像是一厢情愿的美好祝愿。
这道看似坚固的防线,其裂痕早已在多年前就已显现。
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无差别地砸向了包括这四大“帮手”在内的所有盟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日本的钢铁、欧盟的汽车、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印度的制造业,无一幸免。
这场贸易战不仅重创了盟友的经济,更在彼此间埋下了深深的不信任种子。
美国“优先”的自私面目,让这些国家深刻体会到,所谓的盟友关系在绝对的美国利益面前,是何其脆弱。
具体到每一个“帮手”,其合作的“成色”更是参差不齐: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忠实的追随者,两国在军事上的“准一体化”程度最高。
它积极扮演着“二警长”的角色,在印太战略中冲锋陷阵。
然而,日本并非铁板一块。
![]()
其国内政坛的频繁动荡,使得政策的连贯性始终存疑。鹰派人物如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受阻,执政联盟内部的分歧与争斗,都表明日本社会对于完全捆绑在美国战车上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与风险考量。
在“遏华”与维持自身经济稳定之间,日本始终在进行着艰难的平衡。
欧盟,被美国视为价值观和制度层面的天然盟友,尤其在高端技术出口管制等领域,被寄予厚望。
但现实是,欧盟的核心诉求是“战略自主”。
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国,多次公开表达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更反对与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脱钩”。
地理上的遥远,使得欧盟的军事力量难以实质性地投射到印太地区。
英国、法国的航母偶尔前来“自由航行”,其小心翼翼、避免与解放军正面对抗的姿态,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表演,而非具备实质威慑力的军事部署。
澳大利亚,则完美诠释了“撕裂”一词。
![]()
在地缘安全上,它通过“AUKUS”协议深度绑定美国,甘当“前线节点”;但在经济上,它却无法摆脱对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的依赖。
铁矿石、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其国家经济的命脉。
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幅矛盾的景象:一方面,它在军事上积极响应美国的号召;另一方面,其总理却拒绝出席北约峰会,并努力修复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处境,决定了它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场有损其根本经济利益的遏华行动中。
印度,是这四个“帮手”中最为独立和难以捉摸的一环。
美国虽极力将其打造为“南亚关键平衡者”,但印度始终坚守其不结盟的战略传统。
它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却拒绝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军事协防协议。
在俄乌冲突中,它无视美国压力,持续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在经贸领域,它与中俄等金砖国家合作紧密,同时与美国的贸易壁垒争端至今悬而未决。
![]()
印度追求的是自身大国地位的崛起,它乐于利用美国的拉拢来提升自己的战略价值,但绝不会沦为华盛顿棋盘上一枚可以随意牺牲的棋子。
因此,伯恩斯口中气势恢宏的“盟友合围”,在现实中更像是一张充满了补丁和裂缝的旧渔网。
每个国家都在自身的国家利益、经济需求和战略自主性之间摇摆,它们或许会在某些议题上与美国合作,但要形成一个目标统一、行动一致的铁腕遏华联盟,无异于天方夜谭。
拒绝“G2”的背后
伯恩斯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G2”,并将之定义为“羞辱”,其深层原因并非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考量,而是触及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根基——不容挑战的霸权地位。
“G2”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议。
对美国而言,接受“G2”意味着正式承认世界进入“两极时代”。
这对于一个习惯了充当“世界警察”长达数十年的国家来说,是一种心理上和战略上的巨大冲击,无异于承认自身霸权的衰落。
因此,无论哪一届美国政府,内心深处都对这一构想抱有强烈的警惕和排斥。
而另一方面,中国也从未对“G2”表现出任何热情。
早在多年前,当中国的综合国力远不如今天时,中方就已委婉地拒绝了这一提法。
![]()
在中国看来,“G2”是一个包装精美的“糖衣毒药”。它表面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实则意图将中国捆绑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内,同时将中国置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立面。
中国所倡导的,是基于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而非与另一个霸权国家“共治天下”。
所以,伯恩斯对着一个中美双方都早已抛弃的“稻草人”猛烈开火,更像是一种“自作多情”的政治宣示。
其真实目的,是在否定“权力分享”可能性的同时,为自己的“盟友合围”战略寻找合法性,并向国内外强硬派传递“美国必胜”的信号。
然而,伯恩斯极力描绘的外部合力,与美国日益凸显的内部困境形成了鲜明讽刺的对比。
就在他宣称“美国能够克服内部分歧”之时,美国国会正因为党争而导致政府再度停摆。
这场政治闹剧的直接后果是,多达130万的军人家庭无法按时领到薪水,甚至出现了现役军人家庭凌晨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辛酸场面。
![]()
一个连为国效力的军人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政府,其所谓的“团结”与“实力”又从何谈起?
这种宁可在党争中内耗致死,也不愿优先解决国家和民生问题的政治失能,恰恰暴露了美国制度性危机的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被动地等待被“合围”。
面对美国的持续施压,中国打出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从加强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到针对持有美资超过25%的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中国的反制措施直击美国供应链的软肋,展现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反击能力。
在硬实力层面,中国即将迈入“三航母时代”,中美之间的军力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解放军的影响力早已突破第一岛链,并对第二岛链构成了有效覆盖。
所以说,伯恩斯的“帮手论”本质上是冷战零和思维在新时代的延续。
![]()
它暴露出美国面对一个无法再用实力单独压制的对手时,既不甘心接受平起平坐的现实,又找不到有效制胜之道的战略焦虑。
其精心构建的“合围网络”,因盟友们各自心怀鬼胎而显得脆弱不堪;其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又被国内严重的政治分裂与社会危机无情戳破。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一个沉溺于昔日霸权荣光、试图通过拉帮结派来对抗时代变迁的国家,其前路恐怕只会越走越窄。
而谁能更好地顺应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拥抱包容与合作,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参考资料:
美前驻华大使不装了:凭啥和中国组G2划“势力范围”?——海峡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