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2016年200亿美元科研决策之争,透视科学巨匠的终极担忧
2016年,94岁的杨振宁做了一件震动中国科学界的事——公开反对建造耗资200亿美元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位曾为人类发现宇称不守恒的物理学泰斗,晚年为何站到了高能物理发展的对立面?当百岁老人于2023年2月被传病重时,他通过香港大学名誉博士致谢视频亮相,精神矍铄地打破谣言,却让这场未竟的科学辩论再度浮出水面。
image
![]()
科学巨擘的最后一战:从宇称不守恒到对撞机辩论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堪称传奇:35岁获诺贝尔奖,杨-米尔斯理论成为标准模型基石。但2016年,他在《知识分子》发表的公开信却断言"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这种从开拓者到反思者的转变,与其说是保守,不如说是对科研方向的清醒预判。彼时中国正酝酿CEPC计划,试图接棒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而杨振宁的反对直指核心:我们是否在为"过去的科学"透支未来?
200亿美元值不值?拆解科研效益的"杨氏公式"
杨振宁的反对基于三重计算:其一,成本风险。他援引日本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教训——预算从110亿飙至200亿美元后遭国会否决,强调"中国基础科研经费有限"的残酷现实。其二,科学回报。希格斯粒子发现后,LHC再无突破性成果,高能物理进入平台期。其三,机会成本。他主张将资源投向凝聚态物理、量子计算等更易转化的领域,这一观点被中科院内部称为"学科资源争夺战"的关键变量。
![]()
高能物理学界的"分裂战争":院士交锋档案解密
以王贻芳院士为首的支持派将CEPC视为"中国主导国际科研的百年机遇",强调超导磁体等技术溢出效应。但杨振宁团队反击:美国SSC仅产生3项专利,"技术溢出"神话被严重夸大。国际学界同样分裂——诺奖得主David Gross公开支持建机,而MIT教授文小刚则警告"这是科学史上的赌场行为"。这场辩论暴露出基础科研的深层困境: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如何权衡?
![]()
超越对撞机:杨振宁晚年科学哲学的三重启示
这位百岁科学家的终极担忧实为三重警示:首先,"大科学"可能造成资源错配,中国量子卫星等"小科学"项目证明集约投入同样能突破;其次,科学家需对社会效益负责,他晚年推动清华高等研究院正是践行"科研服务国家需求";最后,《自然》杂志的评论点破本质:"他反对的不是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盲目崇拜。"
![]()
结语:当争论归于沉寂,科学精神永不褪色
2023年CEPC仍处预研阶段,而杨振宁已走完103年的人生旅程。回望这场辩论,没有赢家输家,只有一位老人用毕生经验写下的理性箴言:科学探索需要激情,更需要清醒。正如他在百岁演讲中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或许是对科学精神最朴素的诠释——真理永远比立场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