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渐深,52岁的王大叔躺在床上,例行惯例地端起床头的水杯,咕咚咕咚灌下半杯水。他刚刚刷完牙,心里想着“多喝点水能清肠排毒,还能预防夜里口渴、血栓”。可家里的老伴却总唠叨:“你又喝那么多,半夜又要去厕所。”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第二天一早,王大叔照镜子时,忽然发现自己眼皮有点肿,脑袋还有些发沉。这样的“小变化”,真的只是偶然吗?不少中老年人都有“临睡猛灌水”的习惯,从养生角度来看,这到底是健康良方,还是另添烦恼?
![]()
到底,每晚临睡前大量喝水,身体会发生什么?这事,究竟应该坚持,还是立刻调整?
水作为“生命之源”,是人体运作必不可少的保障。适量饮水能维持血液循环、代谢废物、润泽皮肤,甚至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有一定帮助。但“再好的东西,过量就有问题”。尤其在睡觉前,一口气喝下300毫升甚至更多的水,对部分人群反而带来负担。
权威数据显示,超过74%的调查对象表示,睡前饮用250毫升以上的水后,夜间起夜次数显著增加。而肾脏科医生也提醒,中老年人、肾功能偏低者,夜间代谢能力减弱,进水多了,器官就要“额外加班”。如果长期如此,不出几个月,身体或会悄然迎来三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有的影响你的休息质量,有的则是更深层的健康风险隐藏信号。
夜间频繁起夜,睡眠质量大降
睡前大量饮水,直接增加了膀胱的压力。医生调查发现,每天睡前摄水量大于300毫升的人群,夜间起夜频率较普通人群高出2-3倍。对本来就睡眠浅的中老年人来说,哪怕被迫醒来一次,下一次入眠都更难,长期以往,睡眠结构紊乱,身体自我修复功能下降。
科学研究指出,成年人每减少1小时深度睡眠,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18.9%。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半夜醒来或者早上起床反而更累,很可能和这个习惯有关。
肾脏负担加重,水盐平衡易紊乱
一般而言,白天饮水,人体可通过运动、排汗或排尿有效代谢。但夜间身体处于静止状态,肾脏“加班”工作,过滤多余水分压力暴增。长时间如此,肾小球过滤负荷增加,电解质代谢紊乱,尤其是对老年人和肾功能本就欠佳的人而言,不仅容易出现腿软、乏力、甚至头晕等低钠血症表现。
国内一项临床观察发现,60岁以上人群夜间输入水量超过正常值15%,肾小球功能异常风险提升13.2%。
![]()
边起夜边“浮肿”,清晨面部、四肢肿胀多发
很多爱美的人可能早有体会:深夜多喝水,早晨起来发现眼皮、手指“泡发”成豆腐。这是因为夜间重力作用减小,体内水分难以分布均匀,更多积聚于面部和四肢皮下组织。
医学数据显示,短短三个月内,65%的受试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晨起浮肿或“压痕不易消退”。长期浮肿,不仅影响形象,还可能是心脏、肾脏过劳的信号。如果早起经常发现“脸肿手肿”,就要警惕是不是睡前饮水量太多。
![]()
睡前1小时内饮水别超过200毫升,且建议尽量在刷牙前喝完水。这个量相当于一小杯杯装矿泉水,不仅可以避免夜间口干,又不会明显增加夜尿。尤其是春秋季节,天气变化大,白天及时摄取适量温水,更有助于水分平稳代谢。
提倡“少量多次,白天补水为主”。研究显示,晨起饮200毫升-300毫升温水可有效稀释血液,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白天分散饮水,不要等到渴了才一次性灌足。像养花一样,浇水不宜一下子倒完,要慢慢滋润。
![]()
学会关注自身体感并及时调整。如果发现起夜、浮肿、早晨口干等情况持续存在,应及时调整饮水习惯,必要时咨询专科医生。部分慢性病患者,饮水总量、时间点和水温的选择尤其重要——以37℃左右的温开水、分多次饮用为宜。
健康的饮水习惯,是慢慢调整出来的。一旦出现起夜、浮肿明显、晨起反酸等情况,务必先从调整喝水习惯下手,切勿自行“猛灌一波”或完全不喝水,保持水分平衡,才是养生真正的核心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