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超市商品标签引发的文化争议在德国和韩国之间悄然兴起,成为了继柏林慰安妇雕像问题后,又一个牵动两国神经的话题。而这场风波的焦点,并非政治,而是源自东方、但归属权各执一词的发酵美食——泡菜。
![]()
事件的核心,指向了德国最大的折扣超市巨头ALDI。这家在欧洲拥有超过1.2万家门店、年销售额逾千亿欧元的零售业巨擘,被发现在其销售的一款泡菜产品标识上“犯了众怒”。据韩国媒体报道,ALDI不仅将代表韩国的泡菜标注为“中国泡菜”,更在其官网的食谱介绍中,将韩国另一种泡菜称为“日本泡菜(腌菜)”。这一做法迅速点燃了在德韩国侨民的怒火。
此次风波进入公众视野,得益于一位在日韩议题上颇为知名的关键人物——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徐教授通过其个人社交网络平台发声,并附上产品照片,揭露了ALDI在产品标识上存在的“歪曲”问题。据他透露,这一信息最初来源于旅德韩国民众的举报。经查证,问题不仅在于实物包装上的“中国泡菜”字样,官网上的“日本泡菜”表述同样令人无法接受。
这并非ALDI第一次在泡菜标识上“踩雷”。早在两年前,该公司就曾因在自家产品的德语和意大利语说明中,将泡菜标注为“源自中国”而遭到韩国方面的强烈抗议。当时,在徐教授和韩国网民的大规模邮件抗议下,ALDI最终删除了“中国起源”的表述。
![]()
显然,旧患未愈,又添新忧。徐教授表示,目前,在德韩国侨民正持续每日向ALDI发送抗议邮件,要求彻底取消“中国泡菜”和“日本泡菜(腌菜)”的称谓。他们担忧,若放任此种标识持续,将在欧洲消费者心中种下“泡菜是中国菜或日本菜”的误解,因此必须督促商家更正为正确的表述。
这一事件也折射出韩国泡菜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长期面临的“身份尴尬”。一些文章指出,海外流通商常常将韩国泡菜标记为中国腌菜“泡菜”,或将其与日本腌菜“Pickles”混淆。中韩两国围绕泡菜的国际标准之争更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2020年,中国曾试图将泡菜的国际标准化规格注册为“泡菜”,一度引发中韩间的激烈争论。中国方面主张,泡菜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盐渍腌菜“泡菜”;无独有偶,中国网络百科(百度百科)也将韩国代表性美食“参鸡汤”描述为“源自中国的广东传统料理”,这些主张都曾引发巨大争议。
面对这种文化归属的模糊地带,韩国官方也并未坐视。据报道,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农林畜产食品部正通过加强国际宣传和商标注册等方式,致力于保护“Kimchi”这一名称。其中一项关键举措,便是将泡菜的官方中文名称定为“辛奇”,以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泡菜”,从而在全球化市场中树立其独特的韩国文化身份。
一场由超市货架标签引发的风波,背后交织的却是复杂的文化认同、历史渊源与国际商业规则。ALDI会如何回应这次的投诉,韩国民间的“正名”努力能否再次奏效,或许将是观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话语权博弈的一个微妙案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